杂志精选》创作者经济崛起如何抢
宝山会客室 路怡珍。(理财周刊提供)
「在做内容的时候,我在意的是『心占』不是『市占』」,路怡珍开玩笑地继续说,「就是那种『我要占领你的心』的感觉。」一句话恰好反映当前新媒体的内容创作生态。
路怡珍过去在传统电视台担任新闻主播,离开主播台后转型成全方位、双语主持人,除了主持活动,她同时也在Clubhouse、YouTube等平台制播内容,节目吸引许多死忠阅听众,是新世代指标性的内容创作者。
走过传统媒体独霸到新媒体为王的世代交替,路怡珍对内容典范的转移非常有感,如今内容生态再一次面临变革,她有什么样的看法?
不必讨好所有人 路怡珍:请真诚做自己
继YouTube、Medium之后,推特在去(2021)年九月推出「Super Follows」付费订阅制,脸书随后跟上,开放「付费线上活动功能」,借此协助创作者缔造更多收益。社群媒体龙头的新政,背后潜藏的是内容生态的变革:从「注意力经济」转移到「创作者经济」。
订阅制、付费墙不再是媒体组织的专利,这个变现机制拓展到一般用户,每个人都能透过内容创作,经营忠诚阅听众,并得到报酬。路怡珍解释,过去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中,能否吸引眼球,创造广告流量,影响内容创作的走向,「要的是大众的口味」;然而「创作者经济」时代中,精准、高质量的内容才是吸引读者付费的关键。
「真诚做自己,也吸引真诚喜爱你的1000个粉丝。」路怡珍表示,在创作者经济中,每一种风格都有生存的空间,只要能产出有特色的内容、找到明确的受众,深耕这块利基市场,就能成功打造个人品牌,创造稳定营收。
想看好内容 「创作有价」意识须擡头
在资讯碎片化、庞杂的媒体环境中,创作者经济能否带来更多高质量的内容?路怡珍认为这取决于大众是否意识到「创作有价」这件事。
「产出内容是很贵的!而作为阅听大众,要慢慢地去意识到,日常生活中好的享受和体验需要付费,内容创作也是如此。」
当创作者获得与其创作成本相应的报酬,就会继续产出优质内容。进一步来看,当内容质量因为有了资金的挹注而不断优化,将吸引更多愿意付费的阅听众,有了资金,再优化内容,创作者与阅听众间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路怡珍补充,以YouTube的付费机制为例,就如同一个漏斗模型,频道的订阅功能先广筛一批忠诚读者,其中的会员专属频道,再去筛滤愿意付费的铁粉,这些愿意掏钱买内容的人,就是你的那「1000个粉丝」。
零距离互动 才能打动人心
另外路怡珍发现,相较传统媒体扮演资讯传递者的角色,新媒体的内容创作者与阅听众间,关系比较像朋友,双方没有距离感,有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萤幕另一头的创作者成了可亲的对象。
过去曾在传统媒体工作多年的路怡珍不讳言,最初转换跑道时,将主播的形象直接移植新媒体平台,如同踢到一块大铁板。
「我把那样的距离感带到新媒体平台,发现行不通,当时真的很挫折。」路怡珍接着说,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是要把一个事件清楚传递给阅听众,但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传递就是关键。
她举自己主持的节目《下班经济学》为例,节目单位选择以酒吧做为场景,无非是希望阅听众能在一个放松的情境中观看节目,让艰涩的财金、经济、理财等议题能变得平易近人。
早晨准时「开房间」 千名听众上线聊时事
2020年疫情期间,世界多国面临封城,许多人被闷坏了,Clubhouse这个语音社群软体生逢其时,一推出就吸引广大用户,连特斯拉创办人马斯克也在上头开房间。
路怡珍认为在当时Clubhouse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的设置特别,由众多独立的聊天室组成,不支援视频或文字,只能透过语音与其他用户对话,一个聊天室最多可以同时容纳八千人,房间里所有人都可以「举手」,与「开房间」的主持人语音连线聊天、互动,而《全球串连早安新闻》就是在Clubhouse这个平台上诞生的。
最初路怡珍只是抱着实验性质,用这个新兴的媒体平台创作内容,没想到竟每天吸引逾三千名旅居世界各地的听众,早上八点上线聊时事。
「居住在美国的听众,提前施打疫苗,会上来与我们分享他打疫苗后的状况;还有听众所在的城市发生政变,也上来和我们分享他的孩子因此没办法到学校上课。」在Clubhouse这个平台上,不论身在世界何处,阅听众仿佛都能亲临现场。
以时事话题为内容主轴,巧妙运用媒体平台特性,串连世界各地的台湾人,让《全球串连早安新闻》拥有一群死忠听众,「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内容与数位平台缺一不可,若能灵活运用、借力使力,就能创造出绝佳的内容。
世界天翻地覆 不要等准备好了才开始
不管是《全球串连早安新闻》或是英文访谈节目《小路问路》,以及最新推出的《挑战最浅白就这5分钟》都是路怡珍「实验」出来的作品,路怡珍开玩笑地说,「刚开始录制全球串连早安新闻时,我们一路从早上录到下午,聊到好累,可以想见当时节目多没架构。」不过一边做,一边从错中学、滚动式调整,节目很快就受到许多阅听众的欢迎。
在微型媒体愈来愈多、资讯瞬息万变的创作者经济中,或许每个人都需要具备果敢前行的胆量,没有所谓「准备好」的时候,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你就是「准备好」的样子。
本文作者:林怡妏
(本文摘自《理财周刊1128期》)
《理财周刊11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