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跨海直击一场输不起的能源转型战 德国典范如何做到?

德国柏林知名景点布兰登堡游客如织,一场能源转型大战在欧洲大陆也正进行中。(图/ 远见提供)

环保意识、绿能产量向来被视为世界优等生的德国,却因为一场乌俄战争,让亮丽成绩背后的种种未竟之业,揭露在世人面前。 这场由战争点燃的能源安全总体检,对于曾经从二战余烬中崛起的德国,究竟是危机还是转机?德国能否突破现状,再度华丽转身,成为未来永续经济体的新榜样?还是就此宣告在转型路上阵亡?台湾又该如何从这场「能源转型战」中,找到未来行进方向?

耶诞节刚过,对许多德国家庭来说,最想要的耶诞礼物,可能是一台让全家好过冬的热泵。

与德国数千万仍使用天然气或石油作为燃料的家户暖气系统不同,热泵是由电力驱动的,这种可视为「反向冷气」的保暖装置,其热转换的效能更高,也象征能以更低的价格取得能源。

由俄乌战争引燃的能源危机,已成为德国能源价格的分水岭。过往倚赖俄罗斯大量进口的便宜能源无法复返,国际碳定价的机制亦日渐完备,这让德国认知到,唯有绿能,才是再度压低能源价格的出路。

《远见》团队远赴德国,深入采访观察到,如今弥漫在德国社会的共识是:「能源转型时间不多了,我们必须加速前进。」

2022年访台的德国绿党国会议员史坦芬(Till Steffen)即向《远见》表示,「这场『能源危机』加速『能源转型』,成了政府的优先事务。」

德国经济加速再绿化 再生能源变身为国安基础

这绝非纸上谈兵而己。2022年底,德国举行国内首座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的开幕仪式。德国在去年春天才决定要建造,几个月内就能完工,「这个速度对德国来说是超快,」史坦芬说:「我们需要以同样的速度大规模扩建再生能源。如果再以过往习惯的缓慢速度做决定,就无法达成自己设下的目标。」

过往气候野心远不及绿党的自由派财长林德纳(Christian Lindner),也将再生能源定调为「自由能源」,强调其提升德国能源安全与经济独立的功能。

在此氛围下,「转用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的两大能源转型支柱,亦成为众多德国企业的首要任务。

连身为工业4.0先驱的德国工具机大厂MAG,也重新检视加强节能,并准备在厂房安装太阳能发电板。

德国能源转型典范之一,大量绿色运具供民众使用。(图/ 远见提供)

「许多投资计划,都因为能源价格上扬,而重新评估,」领导友嘉欧美集团的MAG总裁肖宁(Sebastian Schoning)解释,「许多过往不划算的投资,现在都变得合理了。」

可自用又可卖电的太阳能板,由于回收成本时间大幅缩短,加上税制优惠,大小企业、家庭纷纷出手;安装技师炙手可热,排队等上几个月成了新常态。

来自台湾,已经营太阳能储能业务超过六年的全汉(FSP)德国分公司总经理严谦和透露,绿能产品线已是公司营收主力,估计2023年,太阳能相关产品可成长五成。全汉更看准欧洲绿能交通工具商机,决定在德国成立全新研发中心,强攻客制化充电器。

另一家在德国耕耘十年的台商——伺服冲床协易机械,也因产品耗电量较传统冲床节约五成,受到欧洲客户青睐,预期2023年的业绩将翻倍成长。

德国推动能源转型已有数十载。综合各方观察,这波能源危机对能源转型的驱力,主要反映在心态的改变,以及商业利益的再计算。

首先,在心态上,过往德国约六成能源来自进口,更高度依赖俄罗斯便宜的化石燃料。但当能源不再如此唾手可得,也大大转变了德国社会对能源的看法:以往,大家认为再生能源是供电稳定性的威胁,现在则成了保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其次,在企业眼中,绿能已然成为唯一可保有长期竞争力的能源。

德国储能系统协会政府关系主任罗森塔尔(Markus Rosenthal)表示:「大家都知道,化石燃料没有未来了。」他以德国最大保险公司安联(Allianz)退出所有化石燃料投资,以及各大银行积极投资去碳技术为例,说明各大企业愿意转变,是受到商业利益与利润驱动,而不是被好听话驱动,「可以说,普丁绿化德国经济的效果,比谁都大。」

许多人可能是在日本福岛核灾后,才听说过德国「能源转型」(Energiewende)的愿景。但这样的概念,早在德国1970年代的反核运动中便已扎根。自此,更发展出全球政治影响力数一数二的绿党运动。

绿能优等生挑战1〉缺工、北电南送承载量不足

2000年生效的《再生能源法》(EEG),使德国成为第一个大推再生能源的主要经济体。此后二十余年,再生能源供电比例,从6%大幅成长到46%,如此亮眼的成绩,更成为推动能源转型的国际典范案例。

只是,承平时期的典范,似乎禁不起战争的考验,德国还是在俄乌战争中落入能源危机的困境中。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将能源武器化,诚然是不可控因素。但德国社会对核能的戒慎,也使得德国在逐步淘汰煤的这段时间,更加依赖相对洁净的天然气。

「我们过度依赖(俄罗斯)化石燃料,过去几年,再生能源的发展也过于缓慢,」德国经济研究所(IW)能源及气候政策研究员库珀(Malte Kuper)表示:「我们必须加速改正过去十年能源政策的结构性错误。」

德国电网公司「50赫兹」(50Hertz)能源经济部主任基维特(Wilhelm Kiewitt)说:「我们大力推动再生能源建置,但没有更新电网基础建设,未确保电力市场设计相互配合。结果就是,能源转型现况并不算好。」

位于德国北部海岸的风电,至今难以送抵南部的工业重镇,因为政府花了太多时间协调南部居民,接受高压电缆切割自己美丽的地景。北电南送乘载量不足,成了德国能源拼图中,缺失的关键一块。此外,化石燃料企业政治游说力庞大、岸上风电法规严格,也拖慢了德国转型的脚步。几个月前,北威州还发生为了拓展煤矿而拆除附近风机的事件。虽然这批风机效能低落、原本就预计将重建升级,但环保人士抨击,在能源危机进行中这么做,简直是政策逆行。

但缺乏急迫感,或许才是原本漂亮起跑的德国,逐渐偏离目标的关键因素。

根据德国政府2021年的预测报告,依照目前的减碳行动,从能源、工业到农业的所有部门,都无法达成2030年的气候目标;尤其是建筑保暖、交通运输方面的进度,更让人担忧。新技术方面,即使德国30多年前就开始氢能研究,却迟迟未能进入扩产。

德国「THEnergy」创办人、氢能顾问希利格(Thomas Hilig)指出,「我们把氢能彻头彻尾地研究了一番,想要知道一切。但或许可以早一点开始扩产。的确,现在该是推出应用的时候。」

德国氢能研究领先全球,但不少加氢站仍门可罗雀。(图/ 远见提供)

能源高价冲击与愈加频繁的极端气候,已成为德国境内的现实,迫使习惯稳健、审慎行动的德国承认错误与不足,加速能源转型前进脚步。问题是,来得及吗?

打开近期德国报纸会发现,危机不一定能是转机。占有德国企业总数99%、堪称经济骨干的中小企业正在苦苦挣扎,许多公司可能无法挺过这一关。

德国工商总会(DIHK)2022年夏天发布的一份企业普查结果显示,因能源价格高涨,已有1/4企业完成减产部署,1/4缩减营运规模,剩下尚未开始动作的一半,还在思考因应步骤。

目前,德国政府已敲定近千亿欧元规模的能源帐单补助计划,但外贸与投资署数位服务部副主任夏尔玛(Asha Maria Sharma)认为,金融补贴只是一部分的解方,企业必须思索如何透过运用AI、数据分析等技术,来节约耗能,才能在未来能源价格更高时,继续保持竞争力。

但中小企业的资源、财力不如跨国企业,要面对通膨、升息、对美元汇差、能源价格冲击,还要再拨出心力,进行长期性的投资布局,并非易事。

例如,新冠疫情蔓延时,负责营运「柏林中小企业数位中心」部门公关事务部经理克鲁格(Alexander Krug)便观察到,约有1/3的中小企业,暂缓中长期才会见效的策略性数位投资,甚至是取消。

再者,在全球半导体短缺中,许多中小型企业是同时与政府支助的再生能源产业、以及德国强大的汽车产业争夺相似的晶片。在财力、资源上,都难有胜算。

库珀表示,长期而言,能源危机可以是能源转型的加速器。但对于像德国这样具有高比例能源密集产业的工业大国,也是个风险,「在完成绿能转型之前,工业可能就衰微了。」

诸多等待太阳能板技师登门安装的家户,也披露了另一个风险:缺工。

库珀描述,「如果问企业,营运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几乎每次的答案都是:『我们需要人。』」尤其是在推动转型至关重要的绿能与数位科技领域,尤其缺乏技术人才。

欧洲多国都有缺工问题。但在制造业领域,德国人力不足的企业比超过四成。相较之下,法国不到25%,义大利、西班牙则不到10%。连德国公共广播电台主任也在日前表示:「我们必须从全球征才……即便是应征者的德语水平也不那么重要了。只要工作认真,我不会太担心他们只能说上几句德文。」

绿能优等生挑战2〉能源成本走高、美提出降低通膨法案,吸走国际投资

国际局势的演变,也让不利的处境雪上加霜。欧陆战火未息,疫情阴霾仍在,加以美中紧张关系,都使得原先是自由贸易与国际供应链受益者的德国,情势反转,且压力渐大。

尤其,美国在2022年8月,通过规模高达3690亿美元的《降低通膨法案》,提出比欧盟来得简明、诱人的补贴规格,很可能会在德国亟需加速扩建再生能源之时,吸走更多国际投资。

部分学者便怀疑,德国真能在诸多挑战并陈之时,完成在相对安稳时期也没能达成的能源转型吗?

不久前,德国才大幅扩张公共支出,扶助社会度过疫情。至今为了因应能源危机,又拨出超过2600亿欧元预算。这几乎是全国GDP的7%,远胜欧盟各国的平均值830亿欧元。与此同时,德国仍在试图将国防预算提升至2%GDP。即便财力相对充裕,也是压力。

淡江大学全球政治经济系教授雷纳德(Reinhard Biedermann)便指出,要发展足够替代传统能源的再生能源,需要大笔投资、人力以至于土地,而德国难以同时完成这么多事。

他表示,「能源危机确实是一个扩大再生能源的机会。」但要化危机为转机,并没这么简单。

德国不只化石燃料依赖进口,再生能源同样也依赖进口。

(图/ 远见提供)

德国太阳能产业萎缩后,如今境内约95%的太阳能电池,为中国制造。德国风机大厂诺德克斯(Nordex)考量成本,在2022年6月关闭德国国内最后一间风机转轴厂;令观察者担忧,风能产业恐将走向与太阳能产业类似命运。

史坦芬表示,因不敌中国竞争,德国太阳能产业失去许多知识及政治力量,现在,正是重振国内太阳能价值链的时候。「在风能我们仍有产能,但在本国找不到市场,因为中国产品更便宜,」史坦芬说。

某方面来说,这场能源危机才刚开始。

《远见》团队搭乘时速近300公里的高铁,穿过德国人钟爱的森林边缘时,映入眼帘的是转动的风机、铺设在建筑屋顶上的太阳能板,以及长程输送电力的高压电塔。这已逐渐成为德国社会熟悉的日常景致。此刻,可能被视为德国最终完成能源转型的重要里程碑,但也可能成为德国工业日渐衰微的起点。

回顾疫情挑战,诸多德国企业皆异口同声表示,敏捷、弹性、灵活,就是在当前多变的环境中存活的必要技能。尤其,德国工业对全国GDP的贡献度超过1∕4,这比法、英、美等已开发国家来得都高。但以效能、品质、稳定性,巩固高售价的「德国制造」品牌,正受到能源成本走高的威胁。

史坦芬承认,许多德国企业使用俄国便宜能源生产,再将产品以高价售往美、中等市场。这与台湾常见的模式也有相似之处。

台湾借镜绿能优等生〉风险评估先做好、转型需思索整体顺序

科思创(Covestro)商业长苏智雅(Sucheta Govil)观察,能源已是全球性议题,资源紧缩成为可预见的未来,「即使你在亚洲,感觉能源价格还是很便宜,但涨价已反映在供应链中。即使德国自认机械工程品质出色,这项优势也在原料成本上扬中被稀释。」

即便德国才开始应付能源危机不久,政策措施的效果有待时间证明,仍有可供台湾借镜之处。

首先,是了解自己的能源安全与独立程度,并进行风险评估。雷纳德认为,透过提升能源价格来鼓励节能,并使用这笔收入加码投资再生能源,是值得考虑的作法。「向人民解释他们付出的更高能源费用,会助益再生能源发展,提升能源安全性。」

其次,是整体思索能源转型各项措施的顺序,将有限的资源,在对的时间,投注在对的地方。

曾任德国「未来能源计划」能源转型顾问的齐辛(Hans-Joachim Ziesing)分享,德国的其中一项失误,就是先设定美好的目标愿景,再研拟达成的政策。

比较好的作法,可能是采取实务进路,厘清每项政策能带来的量化效益,并确定达成跨党共识,可以一同前进。齐辛提醒,持续监测数据表现,并对各部门问责,也是重要环节。

希利格观察,德国2020年发布国家氢能战略,显示官方已从再生能源的选址与能源运输中吸取经验。「许多计划都把生产与消费整体考虑进来,例如,善用既有建设,翻新天然气管线,成为氢能管线,而并非把电解槽安置在风力发电厂旁,就当成做好了。」

推动摆脱化石燃料 助企业、民众做好准备

最后,是延续社会改变的动能。过往,德国将天然气视为衔接化石燃料与再生能源的「桥接能源」;如今,失去天然气主要进口来源,不得不重启煤电厂、租建液态天然气接收站。这么做之后,未来可能更难摆脱它们。

理想中,在氢能市场成熟后,德国可将这批液态天然气接收站,翻修为氢能接收站。但两者毕竟是不同的能源,翻修工程也将是另一笔花费。能否照计划发展,仍是未定数。

在政府敲定能源补贴方针后,从2023年初至2024年4月,帐单八成的用量,将受到价格上限保护,用户只需付两成现价。这势将改变人们的利益考量。如何善用奖励机制,鼓励社会持续推进家庭、企业、基础建设层面的节能与转型,也是一大考验。

工业占比较德国更高的台湾,虽然尚未切身感到欧洲能源危机的波澜,但能否在长期合约的价格保护伞告终前,尽可能做好准备、调适体质适应化石燃料价格走高的未来,将至关重要。

(图/ 远见提供)

(图/ 远见提供)

本文作者:傅莞淇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2月号440期》)

《远见杂志2月号4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