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台味风情.特色市集 迪化街、台北花卉市场

从迪化街的建筑风格可窥见当年国际化的光景。(图/ 林格立)

阅读一座城市,市集是充满线索的文本,店家是文本的导览员。这回《光华》引路,带你走访大稻埕第一街迪化街,还有可日日为生活锦上添花的台北花市,探索台味风情。

大稻埕第一街:迪化街

台北的起家厝

聊起迪化街,多数民众直觉联想到过年时的「年货大街」,但其实迪化街是台湾商业史上最早、也发展最完整的商街。依近大稻埕码头的迪化街,自19世纪末以来一直是台北重要的南北货、茶叶、中药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

1853年,在艋舺发生顶下郊拚的械斗事件,落败的同安人避难至大稻埕,落脚在今日的迪化街。1860年大稻埕开港,引进了商业新知与思维;1865年,英国人陶德从中国福建安溪引入茶苗在北台湾种植,开启台湾种茶及大稻埕烘茶的光景,「福尔摩沙乌龙茶」(Formosan Oolong Tea)自此推销到全球市场,台湾因之进入世界经济体系。

在《百年迪化风华》书中,作者许丽芩细数了从迪化街出身的企业主故事,让我们了解当年这些勤恳朴实的企业主打造的事业王国,是如何与常民生活连结。如被称为台南帮的侯雨利、吴修齐、吴尊贤、高清愿等人,是从传统商贩(布行)起家,累积了商业资本,再投入制造业,创立台南纺织,继而发展出多元经营的企业王国。当年纺织业带动台湾经济发展,如今迪化街周边、永乐市场都还留有当年布业辉煌的痕迹。

又如统一企业的高清愿,他从纺织老本行转到面粉厂发展,缔造了食品王国,继之多角化经营零售、物流、贸易、投资等领域。便利商店的新纪元也是由统一企业所开启,其取得7-Eleven总公司授权,并以创新服务模式改变了台湾民众的生活消费模式,更是许多外国朋友对台湾便利生活的第一印象。

其他还有台湾人从小吃到大的可乐果、卡迪娜等老字号的「联华食品」;从小摊子经营起家的光泉集团,之后创立了莱尔富超商连锁通路。这些生活周遭的点点滴滴,都发迹于迪化街,迪化街可说是台北的「起家厝」。

迪化街上的老店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图/ 林格立)

百年来大稻埕的士农工商,均蒙城隍爷的庇佑。(图/ 林格立)

成为市民生活风景的中药行

中药行是迪化街上另一道风景。「中药材是透过河港贸易进来,中药行才会集中在迪化街。」1973年就通过中医师鉴定考试、黄长生药行第二代经营者黄秀蓁解释了中药行与迪化街的缘由,「当年兴盛时,十家店有九家是中药行。」黄长生药行则是在1984年进驻迪化街这一级战区。

对新世代而言,很多家庭鲜少接触中药行,感冒是上西医诊所打针吃药,生活与中药八竿子打不着;但其实中药行离我们一点都不远,「在那个便利商店不发达的年代,中药行就像现在7-11,几乎含括一般人日常所需。」黄秀蓁说。第三代经营者廖庭妍接着举例,像早上起床喝一杯薏仁浆,家庭烹饪常用的白胡椒,卤肉或茶叶蛋必用的卤包,四神汤的材料淮山、莲子、茨实、茯苓;甚或炎炎夏日,人们喜欢来一杯退火的青草茶,消暑、去油腻的酸梅汤,秋季养生的银耳莲子汤,香港人煲汤爱用的桃胶,都是中药材的一种。

至今踏入黄长生药行,仍不时可见长桌上摆好一张张药纸,老板从后方药柜取出炮制好的药材,一小撮一小撮地分配摆好,再一帖帖包折整齐,空间中充满药材的香气,这充满仪式感的氛围,老一辈的客人会特地到店里来抓药、取药,「他们觉得这有祝福的涵义。」廖庭妍说。

粉红色的药纸上,不只有古意的药材图示与标语,还扼要地条列了炖煮说明,五个步骤,放入电锅,外锅两杯水,按下开关即可,与以往我们听到煎水药就退避三舍的印象截然不同。

除了让煎药变得像傻瓜相机一样聪明,黄长生药行为了让外国访客也能够亲近中药材,开发了多元商品,如欧美国家熟悉的热红酒香料包,日本客人喜欢泡澡产品,就顺势推出足浴包、汉方药浴包、抗菌药浴包,还有贴心妈妈的产妇药浴包、月内补药膳,为初生婴儿设计的宝宝艾泡澡。廖庭妍指出,欧美朋友对于东方香料很好奇,也对台味的卤包很感兴趣;汉方的茶包像是花草茶一般,与他们的文化习惯贴近,接受度也高。今年年初西洋情人节,黄长生药行与晶华酒店合作推出的月老结缘茶,因为迪化街上的霞海城隍庙专司姻缘闻名,成功将中药行连结在地文化。

黄长生药行至今还维持着炮制中药材的古法,「炮制法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透过炮制的过程,改变药性,清洁药材,使其发挥最大功能。」黄秀蓁也常在谈话中与客人分享中药的知识,希望借由点点滴滴提醒,让中药重回常民的日常。

用南北货找回年夜饭的传统

当年,同安人来到大稻埕,看上此地的港埠条件,做起两岸贸易,日久成为南北货、中药等批发集散地,自此也汇集了各路的商办,要做南北货生意就是到迪化街来,李日胜的家族就是其一。

阿公十几岁就在迪化街谋生,家族也都在此落地生根。李日胜的母亲王丽苹嫁入李家后,跟在公婆身旁学习经营南北货生意,1986年,成立「李日胜有限公司」,还以品牌的名字为儿子命名。已回家接棒的李日胜说起他对迪化街的记忆,「我小时候觉得这块区域很不像光鲜亮丽的台北,这街区其实很传统,」他再补充:「我讲的『传统』不是负面的,而是这边有很多旧的人文、事物。」「在这街区生活,邻居认得每一间住户,会互相打招呼,这在台北很难找到这样的地方。生活模式也是,这边六点之后街上就空了,可是它的安静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大家休息了。」

但是遇到农历过年就大大不同了,李日胜回想,「我们在除夕前三个月家里就忙起来,开始调度、备货。」平日商家就会把各式商品展示在骑楼,到了办年货的时节,一落一落的干货堆得店铺像要满溢出来,就是担心客人无法从中挑到自己想要的。

到迪化街办年货是长久以来的习俗了,婆婆妈妈们会在年前跑一趟,为年夜饭加菜,或是公司行号逢年过节要送礼,迪化街是选物的首选。「来迪化街来买礼品是很优雅的,要买好的东西,慢慢品赏,精心挑选,让客户、朋友知道送礼者的心意。」因此在不同时间来逛迪化街,热闹和闲静氛围各不相同。

我们以为欧美旅客对干货陌生,对乌鱼子不甚了解,李日胜反而说,干燥是食物保存的手法之一,世界各地都有;乌鱼子对东西方也不算陌生,法式料理和义大利菜都会用到乌鱼子,只是处理方式是完全干燥后磨成粉,作为调味料,用以增加香气。李日胜以野生、台湾手工制作的乌鱼子为主销商品,强调只有台湾的风土才能制造出台湾独一无二的风味。用台湾风土跟世界对话,食物是最容易搭接起的桥梁,在「李日胜」,东西方就以乌鱼子开启了文化交流。

南北货是台湾年夜饭上的常客,但南北货对不下厨房的新世代着实有距离感,「所以教育也是我们经营的重要环节,教客人如何料理,不要让买干货的客人消失了。」他会用简单的方式教客户如何料理南北货,成为桌上的一道年菜,「很多家庭的年夜饭是从微波炉叮一声之后,大家才就坐吧!」李日胜玩笑地说,但是以前不是呦!以前是过了中午,一家人就慢慢聚集,七手八脚的准备,一起聊天话家常,那样的氛围和情境,原来这是李日胜想保留下的「传统」。

李日胜希望用南北货找回年夜饭的传统。(图/ 林格立)

台北花卉市场

遇见台湾的四季

深夜,从中南部北上奔驰在高速公路上的货车,有不少是为了赶赴凌晨四点在内湖台北花卉市场的拍卖。

凌晨四点开始拍卖花卉,结束后被送到理花区,再分送到花市的摊位。五六点,花店业者、花艺设计师、花艺教室便陆续进场采买所需的花卉,再晚一些,民众也会来选花,挑一些生活用花,回去妆点日常;中午12点花商准时收摊,想买花就明日请早了。

财团法人台湾区花卉发展协会总经理黄丽娟一路导览,一边说:「台北花市是全台规模最大的花卉零售批发市场。空间分成三区:切花、盆花、资材,共有两百多个摊商。整体来说, 80%是台湾本土的花卉,20%是进口花卉。」花卉来自全国各地,主产地有中彰投云嘉南。秋冬是花卉的旺季,夏日天气炎热,不利花卉生产,因此也不时可见来自荷兰、厄瓜多尔、南美洲、越南、澳洲、纽西兰等国的进口花材,补足市场所需。

在花卉产业30多年,黄丽娟点出:「台湾的花卉消费最大宗用在宫庙祭祀,占了三成多,台湾人农历初一、十五要拜拜,做生意的商家初二也要拜拜,都要用花。再者,婚丧喜庆的业务用花,开店、升官、入厝等祝贺花卉。近年来花艺市场兴盛,花艺教室采买的比重也约有三成。」

而对市场的变化,黄丽娟则分享她的观察:「早年的传统花卉指的就是菊花、玫瑰、唐菖蒲等,色彩也多是红、白、黄、紫等传统色系,但这十多年来,像是洋桔梗,文心兰、百日草、非洲菊等,都是新兴的花卉。在色彩上,各种颜色多元缤纷,如洋桔梗除了单色的粉、绿、白、紫外,还有双色、镶边、渐层等选择,而且随着彩色花吸染技术的进步,花卉的色彩也更缤纷,总之就是种类、品种都变得更多元丰富了。」

而配花、叶材也让人惊奇,以前是文竹、满天星为大宗,而今摊位上各种油加利叶、龟背竹、武竹、巴西叶、山防风、南柏、山苏、蕨类等,摊位上还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叶子,姿态各异。来到盆花区,除了台湾厉害的品种蝴蝶兰,株株开得争奇斗艳外,还见到送礼热门的幸运竹、马拉巴栗、多肉植物等盆景。

不时接待外国花卉专业团体来参访,黄丽娟分享最常收到访宾赞叹台湾花卉市场的多样化,小小的国度有这么多样的植物与种类,「光一个摊子就搜罗了这么多的品种,就可以窥见其背后的产业是有多么的丰富了。」黄丽娟总结地说。

为生活锦上添花,许多民众会走一趟花市,用鲜花妆点日常。(图/ 林格立)

本文作者:邓慧纯

(本文摘自《台湾光华2022.9》)

《台湾光华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