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都会里的新鲜直送 士东市场与希望广场农民市集
(图/ 庄坤儒)
每当出国旅游,总会上国外市集,瞧瞧当地的特色物产,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怀抱着同样的心情,走逛台北都会区两间深具特色的市集:有「五星级菜市场」之称的士东市场,空间宽敞舒适,摊位富有设计感,就像间有人情味的百货商场;而周末限定的希望广场,则由农友上阵摆摊,带来全台当令时鲜,牵起产地到餐桌的缘分。走逛都会市集,不仅满载而归,透过物产拉近城市人与土地的距离,内心会因为这份互动的情意,感到无比丰足。
士东市场
第一次造访士东市场的人,通常都会发出「哇!」的赞叹,忍不住拿起手机猛按快门。宽敞明亮的购物空间,摊位上整齐的各色蔬果、鱼鲜肉品,闻不到腥臭味,再加上合宜的室内空调,即使是炎热的夏天,逛传统市场仿佛也成了一种享受。
在历届自治会与摊商们的用心经营下,空间舒适的士东市场,吸引许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图/ 庄坤儒)
尚青ㄟ拢底家
「透抽刚钓起来的时候是透明的,所以越新鲜的皮肤越活,轻轻地碰触表皮,会微微变色。」海鲜摊老板亲切地解说如何辨识新鲜海产,透抽表面的颜色因触摸而闪动,才逛第一摊就立刻上了一课。眼前一尾尾排放整齐的透抽,是当天午夜钓到便直送渔港,一大清晨即上市的新鲜货。
「老板,我要八只,可以帮我真空吗?」熟门熟路的客人,买了海鲜,会请老板真空分装,这样一来,不仅食材的味道不会互相沾染,能保持冰箱的干净,且一次仅需解冻一餐的分量,让人省事许多。不只海鲜摊,士东市场里的肉摊,同样也添购了真空机,以期能提供更细致的服务。
位处台北市精华地段的天母,邻近美国学校与日侨学校,国内外旅客众多,也带来相应的消费力,因此士东市场的摊商们,无不尽全力准备等级、品质皆上选的商品。就连小番茄也有摊商依风味、口感区别,分装在酒杯里展示,让民众能依各自的喜好品尝挑选,给人仿佛品酒般的体验。
不同于户外市场摊贩的流动率高,士东市场的摊商都是与台北市政府签约的固定经营者,抱着经营事业的态度,悉心打点摊位。像是进驻七年多的食禾惠蔬菜摊,当初设柜时,创办人就以自己旅居国外的经验,不像一般菜摊直接以进货纸箱当容器,而改用籐篮、竹篓等天然材质来盛装。摊位上方的招牌则由花艺师设计,以绿、黄色为基底的立体造景,配上摊位颜色丰富的蔬菜,让空间像个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营造有如外国市集的氛围。
为了提供更多元的蔬菜来源,食禾惠不走果菜批发,而是走访全台小农,专卖有机或无毒的蔬菜,「这是司马库斯的高丽菜、斗六鲜采的川耳、埔里的茴香头,只要切细,拌上橄榄油和黑胡椒盐就很美味……」店长李秀如一一细数架上蔬菜的来源,坚持产地直送。长期的合作交陪,食禾惠自许为农民与客人间的桥梁,喜欢跟民众讲解食材的得来不易,也累积了不少忠诚顾客,甚至还有人会远从台南下订单宅配呢!
创造潮流的时髦市场
看到民众推着市场自治会提供的推车,悠闲地逐摊采买,瞬间以为自己身在超市。可是,当听到摊商与客人话家常,看到民众忘了带手机,摊商二话不说就出借电话,说明了士东仍是间充满人情味的传统市场。
而肉摊的整齐干净,则颠覆人们对传统市场的刻板印象。例如永进号猪肉摊设有低温冷藏展示柜,让喜爱上市场买温体肉的婆婆妈妈们,多了份安心。对肉摊经营很有想法的老板陈沼铭,几年前就换上设计简约、带有复古色调的招牌,写着本地黑毛猪、高粱香肠、特制咸猪肉等字样,让人一目了然。各部位的肉品在摊位上整齐摆放,台面上没有飞溅的血水,随时维持环境的清洁。摊位后方以中英文标示的猪肉位置图解、写着「MIT」(台湾制)的LED灯看板,以及招牌投影灯等,种种的细节,令人感受到陈沼铭对门面维护的用心。
士东市场有外送平台合作驻点,摊位也几乎都支援行动支付,再加上摊位充满设计感的外观,士东市场总是洋溢着年轻的朝气。但其实士东市场早在1992年就已启用,是台湾早期室内化的公有市场,当时就已是设备相当健全的建筑。有硬体当基底,软体设施则在一届届市场自治会的管理下,臻于完善。像是从第一届自治会就很重视排水,订下活体不进市场的规范,之后制定了摊位的范围,得以维持公共空间的宽敞。而现任自治会长何庆丰则为士东打造可爱吉祥物,并鼓励摊商申请市府的精进计划,协助将摊位改头换面。这些点滴的累积,才造就士东市场今日的面貌。
有了自治会凝聚共识,摊商们持续精进的态度,更让士东市场与时俱进。例如创立自1953年的童家馒头,是早期就驻点的商家之一,如今已传承至第四代。顺应现代人的需求,童家馒头改良尺寸、口感,也开发卡通造型,或是以西点为概念,制作加了奇亚籽及蔓越莓、芒果、凤梨等果干制作的馒头。明白士东市场有国际观光的潜力,四代经营者童玮登,还去进修外语,而童家馒头的好滋味,的确也吸引了来自法国、美国的甜点主厨,还有一对日本女孩,三度来台旅游都特地来逛士东市场,还带着家族前来捧场。看着童玮登手机里与各国客人的合影,越发能感受士东市场作为国际观光市场的魅力。
即使不下厨,在士东市场买杯精品咖啡,悠闲散步,或是上二楼美食街品尝各式异国料理,吃吃珍食244制作的蔬食料理,感受老板蔡素珍想让更多人认识台湾丰饶物产的理念,走逛士东市场让人体验生活的美好。
士东市场的摊商以经营事业的心,打造时髦的现代化市场,例如传承四代的童家馒头,改装门面、开发造型馒头,不断与时俱进。(图/ 庄坤儒)
希望广场农民市集
可遇不可求的惊喜
位于台北捷运善导寺站附近的希望广场,是周末限定的农民市集。汇聚全台的农渔牧生产者,周六清晨,甚至是前一天的深夜,各地的农友就载着一批批新鲜的产品,准备让都会区的民众大饱口福。虽然表定营业时间是上午十点,熟门熟路的民众,九点多就已带着菜篮车上门寻宝。喜欢研究家庭料理、逛市场,且深谙台湾农渔业的亲职作家番红花,也不例外。
上希望广场采买,番红花习惯先走逛一圈,看看今天有哪些值得入手的好物。只见她像个食材猎人,在市集里快速穿梭,目光精准,跟在后头的我们,常常一转身她已在另一摊和老板聊了起来。一个上午逛下来眼界大开,「在欉红」的无花果,不用担心甜度不够或「哑巴」;长年外销日本的黑蚬,今年因为疫情影响出口,而有幸在希望广场见到牠黑得发亮的本尊;草菇农自晒的草菇干,用法和干香菇相似,却别有一番迷人香气,就连经常在全台市集走跳的番红花,也惊呼是第一次见到。
逛摊位时除了农友摆放显眼的主打商品,番红花更会特别留意农家摆放在一旁的「私人珍藏」,例如笋农摊位上一小瓮的菜𫗦,被低调地摆在一旁,识货的老饕一问,才知道是20几年的老菜脯;又或是养蜂人家卖的鸡蛋,是蜂农在自家空地放牧养鸡,自家吃不完,才带到市集上以实惠的价格和民众分享。另一个蛋农,则是准备了自家炒制的黑鲔鱼松,是因为前阵子黑鲔鱼滞销,才会出现的限定商品。
希望广场每周会安排不同农友来摆摊,也会依照产季,每周都有不同的县市周,因为久久才轮一次摆摊的机会,农友们都会拿出最自豪的产品在市集上分享,有的还会递出名片,豪气地表示,「不好吃欢迎打来骂我。」
番红花笑说,「每次来希望广场都会有可遇不可求的惊喜,我每一次来,都不知道会买到什么,但一定不会买不到东西。」看到新奇的农产,番红花定会买来尝鲜,能为餐桌增加话题,也增添生活的乐趣。就算来回需要两个小时车程,但希望广场里满满的当季农作,总让她乐此不疲,一个月至少来逛个两、三次。
产地到餐桌的美好连结
开幕于2001年的希望广场,最早是因为921大地震重创了台湾中部的农业县市,为了尽速恢复农民生计,农委会在台北都会区觅了块地,让农民展售产品,蕴含着为农民带来希望的期待,取名为「希望广场」,并逐渐演变成今日的样貌。从最早八德路光华商场旁的四个帐篷,到现在位于林森北路与北平东路口,一处明亮通风的半户外场域,今年秋季,希望广场将迎来3.0的版本。农粮署运销加工组专门委员徐惠莹表示,希望广场的新址更靠近华山艺文特区,设计上会以山峦为意象,并设置打卡点,期望能吸引更多年轻族群前来休憩。
不论是1.0到3.0,即使场域外观有所革新,不变的是,农政单位想透过希望广场来串起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那份心意。徐惠莹表示,希望广场以台湾农业橱窗为定位,除了作为展售场域外,更希望传达「食当季、吃在地」的理念,鼓励大家支持国产农产品。农民准备符合三章一Q的产品,意即「有机农产品标章、CAS台湾优良农产品标章、产销履历农产品标章,以及生产追溯QRcode」,希望广场也不定期送交北农抽检,让民众安心选购。而民众则来现场与生产者互动,聊聊种植背后的付出与故事,让大众更认识土地,拉近了产地到餐桌的距离。
喜欢研究料理的番红花,看到好食材就会想探究,甚至跑到产地进一步了解。像她前阵子到屏东,拜访在希望广场结识的椰子哥,才知道采椰是份高风险的工作,要小心雷击、蜂螫、蛇咬,一不小心就可能从高处摔落。如此得来不易,农友们蕴含心意种植的作物就更值得珍惜。
直到今日,希望广场仍为许多农民开拓了客源,尤其是刚入行的青农。像是花生农张建豪,不仅种花生也学做好吃不黏牙的花生糖,在希望广场累积客群后,进而能添购初级加工设备,让他的从农之路顺利前行。又或是种植紫玉米的胡志宏,新手农夫苦无销售管道,希望广场给了展售的舞台,长期的积累后,如今他的产品已固定外销香港。
除了农渔畜产品,希望广场还有一间小巧的花店,欢迎民众单枝选购。花店老板笑说:来希望广场买了菜,再带三枝花,增加生活的质感。徐惠莹笑说,自己每次到希望广场一逛就是整天,慢慢逛、慢慢聊,累了就到美食区品尝由农会家政班准备的美食小吃。看到喜欢的产品,要张名片,直接宅配订购很方便,但她更鼓励大家,产季时来希望广场与农友面对面,就像来见老朋友一样。这种人与人互动的温度,让希望广场成了传递幸福感的温暖场域。
经常到希望广场寻宝的番红花,买菜之余,也很喜欢逛这里的花店,为生活增添乐趣。(图/ 庄坤儒)
(图/ 庄坤儒)
本文作者:陈群芳
(本文摘自《台湾光华2022.9》)
《台湾光华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