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幽暗中获得力量 诗人葛绿珂获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

2020年诺贝尔学奖颁给了77岁的美国诗人露伊丝.葛绿珂,此为葛绿珂在2014年接受美国国家图书奖照片。(法新社

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带来生离死别冲击的幽暗时刻瑞典学院选择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77岁的美国诗人露伊丝.葛绿珂(Louise Glück)。欧美诗评普遍认为,葛绿珂的诗由于关注生活中的伤痛经验,往往被认为黑暗而苍凉,然而在幽暗的文字之中,却能获得宽慰,看到光明力量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台湾时间8日晚间7点揭晓。瑞典学院透过电话转告葛绿珂这个好消息,并表示她听起来十分惊讶而喜悦。评审团表示,葛绿珂的作品带有无庸置疑的诗意之声,朴实而美丽,让个体的存在也能具有普世性。诺贝尔文学奖评审主席安德斯奥尔森也认为,「借由诗,葛绿珂探求梦想和妄念消逝之后所剩的残余,与自我的想像对峙。」

诗人陈育虹就在葛绿珂的普立兹学奖得奖诗集《野鸢尾》译后记中表示,「诗是葛绿珂用来抵挡厄运、痛苦与恐惧,找到生命『刹那即永恒』的意义,以及与之协商、得到救赎的归依。」

诗人崔舜华表示,葛绿珂在《野鸢尾》中大量使用植物的意象,谈的却是人际之间最残忍之事,「例如冷漠、背叛、离别与生死,她把这些残忍与残酷,埋在最温柔的泥土里,仿佛把伤害经验放到自然之中,就可以被宽慰了。当语言不足以承担伤害,就往自然的、非人造事物寻找真实。」

一般认为,葛绿珂文字精准而敏锐,借由作品传达女性的声音,带出丰富的女性生命经验,更试图与古典神学结合,借喻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角色,让诗的意义更深远而宽广。她的作品主题围绕童年与家庭生活,谈论孤独与人际关系,也持续探索自我的苦痛,以直接的文字和诗意的风格,带领读者踏上一条探索内在最深刻、私密而幽微的情绪之路。

葛绿珂出生于1943年美国纽约市匈牙利犹太后裔。在1968年创作首部作品《第一个孩子》(Firstborn),很快地被公认为美国当代诗坛备受瞩目的诗人,曾获普立兹文学奖、国家图书奖等奖项,也是美国国家桂冠诗人,目前在耶鲁大学授课。

不过虽然葛绿珂被公认是美国当代最有才华的诗人之一,她却十分低调,鲜少在镁光灯露面受访。根据《卫报报导,她在2003年获得美国桂冠诗人荣誉时,曾表示对于增加读者不感兴趣,反而希望她的读者可以「少少的,但充满热情」。

诺贝尔文学奖近年经历多次争议,包含2016年将文学奖很不传统的颁给了美国摇滚歌手巴布狄伦,2018年奖项则因瑞典学院的性侵丑闻,罕见停颁奖项一次。2019年虽然一次颁发2018年和2019年度两个奖项,却又将2019年的文学奖颁给成就杰出但有道德争议的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引起众多讨论。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将奖项颁给女诗人葛绿珂,也让她成为1993年的美国黑人女作家童妮莫里森之后,27年来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葛绿珂也是第16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如果巴布狄伦不算诗人,在此之前,上一次获奖的诗人是2011年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