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乔愉/在这个吵吵闹闹的案例,我们进步多少?

詹乔登山攀岩经验丰富,具有多项技术证照。(图/彦恩经纪提供)

作者/詹乔愉(接触登山至今8年,攀登百岳已达六十余座,多次参加山难搜救)

司法首例,山难搜救不利,判国赔267万!这一壶,可是一提...就要吵的沸沸扬扬的事情!

偏偏三条鱼静水不待,怎就提这壶?

打从新闻报导一出,我的脸书马上被大篇幅的洗版,愤愤不平者、自怨自哀者、鼓掌叫好者、忧国之兴亡者...句句呼喊深切,字字道尽心酸,但是自此篇文章之前,我没有留言任何一篇回复。

身为一位患有「重度低海拔症候群」的山友,也身为一位义务的搜救人员。我不可能没有触动,不可能没有心得。许多的留言我都想回复,只是担心仅流于笔战。于是忍住那股想要辩驳的冲动,让自己单纯的浏览,也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沈淀,我想在这里比较能完整的表达属于我自己的感言。

不管认不认同,我希望回复的人能够把整篇文章看完,而不是看了开头就开始发作。

张博崴的山难事件,在登山界和山域搜救界,投下了张妈妈这颗震撼弹。

首先我想我们必须承认,在这事件之前,山域搜救的确是相对被忽略的。被忽略的不管是事发的SOP,还是各单位包括民力的调度,搜救资讯的收集和传递。如果你有协助搜救,就会发现,继张博崴事件之后,直升机的申请跟派遣,变得相对容易,而也渐渐趋于频繁?近几年,各县市消防队关于山域方面训练明显增长,从近期的山难救援,可以见到消防体系处理方式大幅的进步。

▼山难搜救有许多变数与风险。(图/东森新闻)

但是当政府增加了基层的训练量,买了几百万的装备器材,把这些消防员都训练成神问题就解决了吗?

没有,因为人力不足这问题不仅仅在山域搜救,是普遍存在于消防体系。

若站在消防员的角度:肯定要抗议!「消防队是打火的」全世界只有台湾的消防要跑「非火警」的救护,要捕蜂抓蛇,抢征信社的工作「抓猴」,还要山搜?

但是站在受难民众(家属)的角度,「我该找谁求助?依内政部消防法规,就是得找消防!若要个责任归属?不是消防是谁?」

所以事情解决了吗?没有...!并不是把法条订的完善,把责任任意找了个婆家归属,就代表一切问题应迎刃而解。

就像高雄气爆一样,人民害怕是正常,人民求助于政府,寻个解决之道是理然。但是随便找个单位承担下来,往后也只是增加人民和该「倒楣机关」的冲突和不谅解。(当然这倒楣机关又是消防)

所以张妈妈的争取,在某部分达到了效果,强迫了进步。但是若把我们自己站远一点来看,是不是有其他争取的方向?这并不只是局限在我们登山者与消防队的纠葛,而是一个歪斜的政府机关架构。

说完救援部分,回头我们自己也该检讨登山者本身?

这颗震撼弹除了引爆了搜救队,还激起社会大众对于登山运动的关注目光,当然,负面的话语让许多被的山友们感到被波及,也因此更加反感张妈妈的大动作。

「没事干嘛去登山还要人救。」

白目新手不带装备走失死了活该,还要国赔?」

外界有太多人不懂登山,我也无法一一对他们无知的言语做说明。但是这件案子的确显现了近年来山难频传的潜在问题,就是民众对于「登山」的无知。(好像也不潜了?)

任何活动都有他的专业,打球会有教练,开车要驾照(有驾照三宝还是很多)。若是攀岩,一般人要入门,一定会找人教,找教练。因为「光看」就觉得有风险。偏偏登山,大多数的人并不会认为是种专业,甚至不是登百岳就不认为是登山。登山容易入门,却不容易诱发人自主的去学习专业。

▼消防员觉得已经尽力了,对判赔无奈。(图/东森新闻)

台湾登山人口越来越多,已经不同于以前「只有登山社团」登山的模式。以前在各个社团,大学或社会团体,都会有各自的训练以及传承和把关。但是现在只要有一群同好,登山社团就如新春小苗一般奋力抬头,然后无任何保护措施之下,一个蹄印就扁了。

张博崴是有爬山习惯的人,虽然他爬的都是郊山,他装备齐全,且有查资料。但是他就是个新手,还独自上山!

在我们看来如此莽撞的行为,依他的行为判断,在他的认知里,他是准备齐全的。因为这是他对于山的认知,他既往地经验告诉他,「山不过如此」。

这绝对不是个个案,只是被最多人知道,被最多人嘲弄的一个案子罢了。有多少山难的案例都显现了民众的无知?许多山友在漫骂别人案例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当年是用怎么样的一个方式入门?我自己是由登山社出来的,在接触登山的开始,有人把关,有人耳提面命,但是我还是得承认,我依然曾经判断错误,依然曾经失足,依然曾经在危险边缘徘徊。由登山社开始爬山尚且如此,那如果是摸索入山的现在大多数民众呢?有的人山爬的比较多,不代表比较厉害,而是运气比较好罢了。我们能不能让这份运气转为肯定,我们能不能将我们的经验和知识推广?

▼詹乔愉登山经验8年多,百岳已爬了60多座。(图/彦恩经纪提供)

有人归咎山难事件的增加,是现在没有了十多年前曾有过的向导制度。不可否认"向导制度"的确是个把关手法,更是对于向导工作者的一份保障。但是对于庞大的登山群众,对于向导每次面对的"澳洲登山客",向导制度还是个被动的管制方案。并不会因此让多数的登山群众去了解山域,也不会让向导带出去的山友就因此比较尊重向导,相较之下,教育仍然重要。

登山教育是个需要推广,需要普及的知识。台湾就是多山,非常多「不登山」的民众还是会在山上受困报案,但是他们也没有认知自己在爬山。阳明山是山,阿里山是山,而且这些都是不容小觑的山,在台湾山与人就是如此亲近,无法分割,这是台湾得天独厚的资源,台湾人民不应该更了解山吗?

对于说「不要登山就不会有山难。」和「应该无限期封山」的人,心态就跟我们「管理不如封锁」的政府一样,只要不出事就没有责任,只要禁止一切,就不会出事。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可取的,生活上任何的行为都存在风险,就像吃饭都会噎死,走楼梯都会跌倒一样。更不用说行车所出的事故更是无法比,怎不说「禁止开车?」。但是禁止了就天下太平吗?台湾百分之七十都是山,那就把百分之七十的面积都封起来啊!

一一禁止之下,我看到的只有台湾登山者的水准远低于国际,并且在国内还遭受封锁场地等打压,出国去寻求技术的越来越多,并非台湾完全没环境,而是台湾拥有能练习的适当技术环境本就不多,还封锁。在外听到「那时和台湾队...那个水准啊,真是不敢恭维...」这句话,听了有多心酸?不是台湾的登山运动员不努力,而是在台湾根本就没有把登山当专业运动看过,想学习的仅能自己摸索,企图练习技术的,想尽各种办法找场地,找机会练习,最后还是只能筹钱出国练。

禁止不应该是各种活动的管制方式,由于台湾是一个听从舆论的社会,而大多数舆论都来自于并未从事该活动的人口中。于是在舆论压力下,各大国家公园,开始有禁止加封锁的趋势...这些难道我们都没有责任?我们都帮不上忙吗?

我想应该有的!虽然我的力量不大,但是我依然对登山领域抱有很大的期望。(看这些年消防山搜都可以进步这么多对不对>3<*啾咪~人家也要加入大姆姆登山社...)抱歉夜深了,脑袋故障。

▼不登山的时候詹乔愉也是很有气质的。(图/彦恩经纪提供)

回归主题,就算救援体系,或是登山管理一切都完善。我仍然有最后一点疑问:当直升机一申请就飞,当搜救队一喊就到。各位就满意了吗?看着自己的纳税钱被滥用,一条南三段同一个队伍可以叫四次直升机这样?这已经无关救援队责任归属了,这表现的是病态社会,一个用舆论责骂压不过的小民众心态。(政府怕舆论,但是小老百姓不怕)这是一个无限放大的人民权利,一个不相等于义务的权利认知。

我不认为一定得等哪一天用法规来规范「使用者付费」,台湾人民才能认知到这一步,如果真到那一步,是台湾全体人民的悲哀。现在从许多方面的网路言论中,都有这样的声音传出,群众对于自己义务和对人的尊重态度在发芽。而我相信这就跟道德标准一样,是可以被群体氛围所树立。台湾对于各方面专业的不尊重,贪小便宜,没有「使用者付费」的习性是长久社会背景,(或说民族性?)所照成。如果我们把自己都当成一颗种子,一颗可以发芽并且可以遮阴别人的种子,我们用我们的行为,开始影响他人,当我们变成大树,这认知就树立起来了呢!!(挖哩勒...冷掉噜...)

好吧,说完长篇大论了,结果我还是没有说到这个国赔267万?

抱歉吊大家胃口了,我没有打算评论,因为我不想将一个只能争论而没有建设性的「结果」拿来讨论,那是法官判的,合不合理我想大家内心都早自有结论。

看大家吵翻了天...而我想关心的只是,经历了这么多吵吵闹闹,流泪流汗后,我们进步了多少?

▼詹乔愉希望登山与救难能受到更多重视,让台湾更进步!(图/彦恩经纪提供)

●作者詹乔愉,文化大学地质学系毕业,EMT1 初级救护技术员、WEMT 野外救护技术员、CBT 攀岩确保与先锋攀登证明、攀岩C级教练、IRA亚升绳索基础证照(AiRAS)、中国四川省高山协作员证照、新北市消防局特搜训教官、中华山岳协会向导检定讲师。经营(三只鱼)脸书粉丝专业「詹乔愉 - 三条鱼Tri Fish」。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

►►►要闻+趣闻,锁定《ET即时》粉丝团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