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沟里划船
台湾作为岛国的处境,因资源匮乏与内外处境的特殊性等限制下,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资源的培养与向外拓展的经筫动能。因此,人才的培训与国际的「沟通」显得格外重要与刻不容缓,而外语能力(尤以听、说能力)的提升就成为一大课题。因此,前一阵子大考大学招生委员会联合会通过,从104学年度起,高中英语听力测验成绩将纳入甄选及考试分发入学的检定项目,但会由各校自行决定是否列入门槛。但随着大考大学招生委员会发布的新闻消失,读者们必也会看到相关的教育团体提出不同的思考,例如可能会间接图利补习班、拉大城乡教学差距等等,以为需有相关的配套措施方宜施行。
其实,看似两难的课题,主要并不在于阻挡或反对英听检测列入甄选,也不在于限制台湾人才的竞争及进步,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偏远地区、弱势族群及社经地位落于边缘的社群,他们在经济与文化资本的大幅败退。
对此,似乎又不禁令人思考到,过去资讯教育的普及与推扩,期望透过网路、电脑等资讯技术,改善(或改变)城/乡的知识传播差距,然而随着富者恒富、大者恒大的场域挪移,其「知沟」的落差反而愈趋严重。这背后显示的是语言能力的养成应是多方向的,尤以台湾并非以(英、日语)作为母语(或官方语言)的状况下,似乎只能放置在「教育体制」,期待着「英听能力」的「自然熟成」。然而,实际上却是一种不可能承受的压力与方式,并进而可能造成学生们能力落差的扩大。
回头来看,教育透显出人才培育、品性修养等多层次、多向度的机制,是打破阶层流动、塑造远景的管道之一,在此前提下,应思考的是如何让群体共同提升,而非另一次的淘汰赛才是。
●作者陈鸿逸,彰化师范大学博士生。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