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信号叠加 外企将重启中国年
记得在去年,一篇《外企的中国年》在网络上飞速蹿红。在国家对安全可控的要求,和中国本土科技和互联网公司崛起的双重压力下,外企在中国出现了退出潮。
Adobe选择了关闭中国公司,微软关闭了位于北京和东莞的诺基亚手机工厂,甚至思科还躺枪,传出被踢出了中国政府采购名单。一时间,闹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其实,以今天世界经济的格局看,开放和共享必然是未来的主旋律。以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提升看,中国市场绝不可能走回封闭的老路,更大的开放和更广的市场空间是可以预期的。
如今在短短的几天内,中国政府已经连续释放了两次明确的信号:支持外企,在中国进一步投资和落地。当然,外企们也要读懂中国市场的变化和机遇。即将到来的2016,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外企中国年”。
一
两个信号。
12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只要遵守中国法律,我们热情欢迎各国企业和创业者在华投资兴业。”
事实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着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拥有7亿多个互联网用户,成就了中国互联网的神话,也创造了庞大的新需求。其次,中国还有崛起的中产阶层,他们对品牌,对服务,对品质生活的需求,更依赖全球化的跨国企业参与其中。
随后,在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改善利用外资环境,高度重视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对内外资企业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我们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作用就是对2015年全国经济进行总结分析,同时部署2016年的全国经济工作重点。在这个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对外企公平对待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是中国对外企的保证,也可以看成是对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承诺。
两个信号,释放了相同的信息:从2016年开始,外企在中国有望迎来第二次高速发展期。
二
外企要重新认识中国。
其实,跨国公司最近两年在中国发展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还是中国市场发生的剧变。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对外资的引入和使用。在外企纷纷涌入中国的第一个阶段,中国处于制造业觉醒的时期,人口红利创造了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外企热衷于把中国作为全球市场的生产基地。利用中国生产力的优势,服务于全球市场。
但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外资在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制造业的优势逐步丧失。今天的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已逐渐失去。中国的创新发展,转向依靠互联网+,依靠互联网和技术手段。导致中国市场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移,这期间互联网公司的崛起进一步推进了向消费大国转移的速度。
所以,外企对中国的定位需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中国落地,不仅需要本地化的生产,还要有本地化的研发和本地化的用户体验。
中美商会发布的中国《2015年度商务环境调查报告》也对外企的增长机会给予了评价。报告指出,随着中国致力于经济改革和可持续发展,企业需适应中国商业环境不断演变的挑战。三分之一的美国企业从本地设计、开发或定制产品和服务中获得的收入占到了他们在中国业务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世界级的科技公司也开始在中国加大研发的投入,比如戴尔公司,成立的专为中国市场服务的端到端解决方案研发中心。IBM和微软公司也选择了中国本土的公司合作,对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联合研发。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也是警示的信号。外企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
所以,任何重返中国的都是伪命题。
比如已经在谋划重回中国市场的谷歌。我已经在一篇《谷歌已死 何谈重返中国》提到过,中国网民对谷歌的追忆,只停留在互联网的洪荒年代。而正式在中国落地的谷歌中国,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就宣布了退出。既然你不愿意了解中国的市场和用户,谈何重返中国。既然错过了中国高速发展的市场,就不要再想着回来捞钱了。
相比而言,传统科技公司却在想方设法研究中国市场的变化,并持续的保证投入。比如戴尔公司,在很多外企在中国步履维艰的时候,仍然做出了五年内在在中国投入1250亿美元,对中国出口额贡献1750亿美元,并直接或者间接支持100万个工作机会的决定。
惠普公司选择了与紫光成立合资公司的形式,持续在中国发展,微软与中国电科成立合资公司。科技公司们仍然对中国市场充满了热情。
三
开放会改变安全的边界。
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无论在全球的任何一个市场,都会反复强调了一个关键词——开放。他一直认为开放是促进进步的力量,他曾对媒体说,华为支持中国融入全球化,“就像西方用了我们大量设备,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并不认为我们的设备不安全。中国网络也应该使用大量的西方设备,是否安全,在于制度和管理问题,没有一样东西是自然安全的”
越开放,越安全,越封闭,则越危险。更何况开放就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的基础。
中国的企业没有停下走出去的步伐,世界在向中国开放,中国自然会以开放的心态去建设新的安全体系。
实际上,在全球化的角度,我们已经很难去强制的把企业分为本地企业或是全球性企业。
比如联想。在2004年并购了IBM的电脑业务,又在2014年并购了摩托罗拉移动业务,和IBM x86服务器业务。今天,联想的全球供应链已反哺成为其在中国的竞争力。那么,联想是一个本地化公司还是一个全球化公司?
再比如阿里巴巴,作为中国的公有云名片,今年阿里云在全球拓展的步伐很快,数据中心进入了北美,进入了中东,日本,甚至欧洲。双11跨境电商的销售额又创造了新的记录。在云的层面,数据已经实现了跨境,这种开放难道就代表不安全?显然不是。那么,阿里应该是本地化公司,还是世界性的企业?这个答案其实并不重要。
反过来再看跨国公司在中国。戴尔公司,是一家已经做到在中国,本地创新、本地研发、本地采购、本地生产的公司,当然还有本地化的服务于中国本地用户。戴尔在中国的整个业务流程,已经可以做到完全本地化。那我们如何定义戴尔是个外企,还是一个本地化企业?本地化的闭环,还能有哪些不安全的因素?当然也不会。
所以,开放正在改变企业竞争的格局,在这一新的格局下,本地化的企业和全球化的企业界限不再分明,他们在同样的标准下,让中国用户享受到本地化的服务,这才是最重要的。而同时,真正的开放,也会拓宽安全的边界。
四
全面竞争将伴随品牌崛起。
中国的经济增速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中国政府对新常态的把握其实已经了然于胸。增速下降并不可怕,这其中也蕴含着很多的不可想象。
在2015年最后一场的潘谈会上,京东创始人刘强东这么看,经济增速下降,他说,“未来10年,将是中国品牌崛起的时机”。经过刘强东的研究,他发现,日本品牌崛起全球的时期,就是从日本国家经济增速降低开始的,而韩国的三星等品牌崛起于全球,也是在韩国经济增速下降开始的。
这是因为,在经济高速成长期,企业的目标放在迅速做大规模,获取丰厚的利润上。但却忽略了对技术的深入,对品牌的定义,对用户体验的研究。但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企业将会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技术、用户和服务上。
所以,在这个阶段,中国敞开大门,让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到中国市场的竞争,这将会推动中国品牌的崛起。
比如全球云计算的老大AWS,在中国一直处于水土不服。他并没有对中国的阿里云和腾讯云等公有云的服务商产生什么威胁,也很难让中国的公有云在直接竞争中找到问题。
再有戴尔公司,今年并购了EMC之后,在IT基础设施整合解决方案的服务上,形成了很大的领先优势。戴尔在中国与中国的企业展开直接竞争,将会有促进中国在研发上的投入,和对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基础设施产品的决心。
中国的品牌崛起,需要全面的竞争来检验成色。优秀的跨国科技企业,拥有技术上的领先,这是非常好的试金石。
另一方面,全面竞争也有助于拓宽中国看世界的视野。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正在飞速成长,中国的创业也在高速成长,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去实现他们的全球化。
如果,在竞争不够充分的中国本地市场,他们遇到的竞争对手是在很多限制和非充分竞争环境下的外企,这对中国企业走向全球也并非有利。比如中国大批的手机军团,刚刚走出国门,进入印度就遭遇了专利技术的滑铁卢。这种新的竞争,是他们在中国市场上根本体会不到的。
写到最后,中国已经发出了明确的信号,欢迎外企在中国发展。中国需要跨国公司,中国有更广阔的市场。中国可以在开放中变得更安全。而作为外企,也需要读懂中国,做中国本地化的企业,服务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