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包/ETF收益平準金是為了衝高配息率?一文搞懂平準金

配息型ETF在国内掀起投资热潮。图/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配息型ETF在国内掀起投资热潮,很多投资人都看过有些ETF会在基金名称后加上「本基金之配息来源可能为收益平准金」等文字,但对什么是「收益平准金」却雾煞煞?为什么有些基金要把收益平准金拿来配息呢?收益平准金会不会影响基金的资产操作或绩效呢?更是问题一大堆。

在投资配息型基金之前,投资人有必要先了解清楚再行动。

「收益平准金」是什么?

首先,按投信投顾公会解释,「收益平准金」是基金的会计科目之一,当民众申购基金时,须依公告的每股净值申购基金,当申购款汇入基金帐户时,若该基金设有收益平准金机制,基金会计人员就会将每股净值中属于「息」性质的部分记入收益平准金科目,倘投资人后续依公告的每股净值赎回,该科目也会冲回。

收益平准金拿来配息是为了冲高配息?

近年来有些ETF在宣告配息后,常有投资人大量购入该基金,导致每单位配息金额下降,造成原有配息率被稀释的情况,影响原有投资人的现金管理规画。投信投顾公会表示,为了公平对待投资人及稳定配息率,部分ETF就透过收益平准金机制,将部分收益平准金加入该期的配息中,让基金配息金额不会因配息前夕的大量申购而被稀释。

此外,将收益平准金纳入可分配范围,经理公司之配息政策较不易受短期申赎干扰,可避免追求稳定现金流的投资人,因新投资人的加入,造成配息金额及配息率不稳定,可合理公平对待追求稳定配息之长期投资人。

<实例说明>

某ETF于当年8月底前规模为100亿元左右,期间领到的股利所得为5亿元,预计9月配息时可配发的配息率为5%(=5亿/100亿)。然而,9月除息前突有大笔申购资金,ETF规模扩大至500亿元,但帐上仍只有5亿的股利所得,因此ETF可配息率将从5%稀释到1%(=5亿/500亿)。

如纳入收益平准金机制下,当ETF因净申购规模增加到500亿元时,为维持原配息率,配息金额要增加为25亿元,其中20%来自股息所得、80%则来自收益平准金科目。因此投资人看到的配息成分表,收益平准金的占比较高。但则可发挥维持配息率的效果,避免因为规模增加而稀释配息。

收益平准金机制不影响ETF资产配置与绩效表现?

有些人担心收益平准金机制会不会影响ETF投资组合的资产配置与绩效表现,投信投顾公会表示,因为「收益平准金」是会计帐务分类的科目,对ETF帐列现金余额并不会造成影响,因此不会使ETF可投资现金减少,也不会造成持股(债)比例降低,并无影响ETF资产配置与绩效表现的疑虑;且投资绩效的衡量主要来自配息及价差,ETF分配收益平准金会反映在配息里,因此投资绩效不会受到影响。

另外,只有透过初级市场交易,即直接向ETF发行投信公司申赎ETF时,才会影响收益平准金余额增减,投资人在次级市场(即透过证券商下单)买卖ETF并不会影响收益平准金余额,也不会影响配息来自收益平准金的比例。

使用收益平准金原则及揭露规定

也有人质疑,投信可利用收益平准金机制,提高基金的配息率。究竟收益平准金机制是为了「提升」配息率,或是为了「维持」配息率?为避免相关争议,确保收益平准金正常使用,金管会2024年1月11日公布规定,投信决定ETF配息率须依四大原则进行,以避免收益平准金机制是为了「提升」配息率,而是为了「维持」配息率。

四大原则分别为:

除上述原则外,投信公司依规定须在公开资讯观测站揭露ETF收益分配组成,包含配息来自股息、资本利得、或收益平准金的占比,以提升相关资讯透明度,让投资人可以充分了解相关资讯后再做出适当的投资选择;另外,投信公司官网的「ETF专区」内,也将新增「收益平准金专区」,罗列相关收益平准金的资讯,传达给投资人正确的收益平准金观念。

投信投顾公会提醒投资人,选择配息型商品时,不应该只看配息高低,更须评估的是基金成分股未来发展潜能及获利性,毕竟除了配息之外,投资资产的增长才是投资获利的关键,也是投资人更应关切考量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