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為「辛奇」的泡菜?韓國民族主義的誇大vs文化品牌化的努力

从今以后,韩式泡菜正名为「辛奇」! 图/出自韩国吃播youtuber SIO

从今以后,韩式泡菜正名为「辛奇」!

今年7月底,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宣布将Kimchi(旧译韩国泡菜)的正式华文译名订为「辛奇」,虽然表面看来是终结了从去年11月起,因中国四川泡菜获得国际标准化组职(ISO)认证,并声称韩国「泡菜宗主国」地位名存实亡而开始的「泡菜宗主国」之争,但新闻一出,却引发了另一波议论。

不只中国网友批评「管太多」,同样使用华文的台湾,也出现不少表示不以为然的评论,就连韩国本土都出现反对声浪,甚至在青瓦台公布栏上发起请愿,要求撤回这项措施。然而,随着韩剧、防弹少年团(BTS)等韩流持续席卷全球,「Made in Korea」也逐渐成为一个品牌,比起单纯的民族主义,这次的「辛奇」正名除了维护文化自主性,或许也将再次为全球化下的文化推广,提供新的参考案例。

今年7月底,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宣布将Kimchi(旧译韩国泡菜)的正式华文译名订为「辛奇」,虽然表面看来是终结了从去年11月起,因中国四川泡菜获得国际标准化组职(ISO)认证,但新闻一出却引发议论。 图/维基共享

▌「愚蠢的亡国政策」?韩食正名早有先例

包含担心Kimchi的韩文字「김치」就此消失、批评政府不应干涉他国翻译、担忧宣传效果下降,以及造成其他外国人混乱等,请愿文中洋洋洒洒列出六大项反对「辛奇」的理由,不只称政府这样的做法,是抛弃韩国人的自尊心,甚至还痛批这是「愚蠢的亡国政策」。直到9月1日请愿结束,也累积获得1万2千多人响应。

追溯Kimchi被称为「韩国泡菜」的起源,是因为华文中并没有相应的名词,因此借用概念类似的泡菜代称,并加上「韩国/韩式」加以区别。

但姑且先不论「辛奇」的出现是否会反而导致「김치」的韩文用法消失,虽然在面对未知事物时,习惯上确实会先以当地有的名词称呼,不过事实上早在2014年,韩国就已经有为食物「正名」的先例。

事实上早在2014年,韩国就已经有为食物「正名」的先例。图为示意图,一名男子在韩国美食节享用韩式活章鱼。 图/法新社

▌韩食尴尬翻译史:石锅定食曾翻成「很热的石头装满锅子」

「想要提升『韩式料理』的品牌价值?就必须统一名称标示方法!」2011年正当韩流开始席卷东南亚,韩国文化广播公司(MBC)就曾远赴泰国曼谷采访,点出当地韩式料理店翻译不一的问题。以最基本的饭(밥)为例,有的店家是直接使用韩文发音写成「Bab」,有的则会取意思写成「Rice」。同时报导中也以当地日本餐厅作为对比,明明数量就是韩式餐厅的好几倍,料理的翻译名称却能够完美地一致。两年后,就在首尔外国观光客人数超越巴黎,即将突破每年千万人次之际,同样的问题也再度被提出,只是主角换成了韩国国内的韩式料理店。

石锅定食(돌솥 정식)被翻译成「hot stone pot full」(很热的石头装满锅子)、牛头骨汤(곰탕)则变成「bear thong」(熊汤),看似在开玩笑的字词,却是当时外国观光客在餐桌上最大的噩梦。

不只英文翻译出包,日文翻译也好不到哪去,除了酱油蟹变成「蟹の醤油ピックル」(螃蟹的酱油酸黄瓜),各种翻译错置的情况也屡屡出现,让点餐仿佛成为一场「大冒险」。当记者询问店家,却发现对方只是直接委托招牌业者制作,10多年来都不知道上面的翻译是错的,而进一步追问招牌业者使用的翻译方式,竟然是依赖最阳春的网路翻译。

2011年当韩流开始席卷东南亚,韩国文化广播公司(MBC)就曾远赴泰国曼谷采访,点出当地韩式料理店翻译不一的问题。以饭(밥)为例,有的店是直接以韩文发音写成「Bab」,有的则写成「Rice」。同时报导中也以当地日本餐厅作为对比,明明数量就是韩式餐厅的好几倍,料理的翻译名称却能够完美地一致。图为日本东京街头一家韩式料理店。 图/美联社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促成韩国国语院与文化体育观光部,及农林畜产食品部(简称农食品部)合作,并在2014年发布了《主要韩食名称罗马字标记与翻译标准事案》,针对200种著名的韩式料理,规定了标准的日文、华文与英文名称。在这波名单中,被「正名」的不只有如今台湾人常见的拌饭(英文翻译由Bibimbab、mixrice等统一为 Bibimbab)、冷面、烤五花肉(过去也有人称三枚肉)等,「紫菜饭卷」更是在此时与日本的「寿司」分道扬镳。

有趣的是,这次引发议论的「辛奇」,因为制作过程与原本的翻译「泡菜」不同,也曾经出现在2014年的正名名单中,但农食品部最后还是因为「无法在中国内产生影响力」而作罢。连带的,像是「김치 볶음밥」、「김치전」等料理的华文翻译,也定调为泡菜炒饭与泡菜煎饼。

然而,比起维护文化自主性,这次的「正名」实际上更接近于促进资讯流通的「书同文」政策,不只牵涉的语言较广,对象也主要是韩国自家人。相较之下,2005年韩国首都由「汉城」正名为「首尔」,不论在对象或意义上都更接近这次的辛奇正名。

左为紫菜饭卷,和日本寿司不同之处,在于紫菜饭卷的海苔与米饭会用韩式芝麻油调味过,并通常包肉、泡菜、蔬菜等食材,和馅料主要以生鱼海鲜为主、以醋与糖调味米饭的寿司有所不同;右为酱油蟹,是将生螃蟹浸泡在用酱油、芝麻、辣椒、蒜头等调制的酱汁中腌渍,搭配白饭与蟹黄蟹膏一起食用的料理。 图/维基共享

▌「汉城」更名「首尔」:创制定华文标准翻译先例

「『서울』(Seoul)不是汉城,称呼为『首尔』才是国际共同的意识与惯例。」距今16年前,以时任首尔市长李明博为首的市府团队,在2005年1月宣布将华文旧称汉城的韩国首都「正名」为首尔,当时同样也引发华语圈的议论,甚至引发部分人士批评是韩国政府企图操弄民族主义,进行「去中国化」。

追溯首尔的命名史,由于是在汉江边且曾是朝鲜时代的京城,让它有了汉城、汉阳、京都甚至京城等名字,至于发音类似首尔的「서울」,则是源自于三国时代的强权之一新罗。1945年二战结束,首尔正式定名为「서울」(Seoul),但因为这个单字属于纯韩文,并没有汉字写法,加上过去的使用习惯,让包含中国、台湾等地的华语圈决定延用「汉城」这个称呼。

虽然无法完全撇除政治上的疑虑,但「汉城」不只属于前朝旧称,且与后来订定的正式名称完全不同,加上1988年汉城奥运后上升的民族自信与韩流崛起,首尔的正名确有其道理。随着公告正名,首尔政府也积极推动各项宣传计划,并成功在当年10月,获得中国外交部同意,将「汉城」更改为「首尔」。经过16年后的今日,台湾也几乎难以看到人们再用「汉城」称呼韩国的首都。

「『서울』(Seoul)不是汉城,称呼为『首尔』才是国际共同的意识与惯例。」图为1988年汉城奥运。 图/奥委会

1988年汉城奥运后上升的民族自信与韩流崛起,首尔的正名确有其道理。随着公告正名,首尔政府也积极推动各项宣传计划,并成功在当年10月,获得中国外交部同意,将「汉城」更改为「首尔」。经过16年后的今日,台湾也几乎难以看到人们再用「汉城」称呼韩国的首都。图为1988年汉城奥运韩国代表队入场。 图/联合报系图库

不过中国毕竟不是台湾,尽管官方承认首尔的正名,实际上在民间,却是另外一幅景象。除了一开始就表示抗拒,根据《世界日报》(세계일보)2006年11月的报导也指出,经过约两年仍使用「汉城」称呼韩国首都的中国民众依旧高达6成。

随着辛奇正名引发议论,首尔正名的历史也再度成为话题,其中《朝鲜日报》一篇关于「辛奇正名」的相关报导中,更以「多数中国人仍使用旧称称呼首尔」为论点,点出韩国政府这次的策略最后只会徒劳无功。

尽管历史似乎预示了「辛奇」正名(至少在中国)将会是一条艰辛的道路,但这样的策略真的是如反对人士所说的「愚蠢」吗?

尽管历史似乎预示了「辛奇」正名(至少在中国)将会是一条艰辛的道路,但这样的策略真的是如反对人士所说的「愚蠢」吗? 图/路透社

▌以母国为出发点的翻译:全球化时代的新文化传播策略

在讨论行销策略时,经常会使用到「品牌差异化(Brand Differentiation)」的概念,指的是在消费者无法细部分辨品牌间的差异时,借由建立品牌概念、特性,来达到与竞品差异化,进而在消费者心中建立品牌形象、提高竞争力。对笔者而言,韩国政府所想要做的,正是将Kimchi从「泡菜」的概念中区隔开来,建立新的产品形象。虽然过程中必须牺牲掉消费者原本对产品的认知与熟悉感,但若是能够成功建立独立的品牌认同,也将会在市场上占据有利的位置。

此外,身处于全球化的时代,随着体验他国文化不再遥不可及,如何在「名称」上给予多元文化更多尊重,或许也将是未来翻译所必须遇到的问题。

以台湾糕点为例,尽管以当地熟悉的事物命名外来文化是常态,但不论凤梨酥、太阳饼,甚至是猪血糕等的英文都以「cake」代称,除了实际上与西方的「cake」差异颇大,也忽略了这些餐点彼此间的差异。反之, 取「辛辣、新奇」之意命名的「辛奇」,尽管优劣见仁见智,但至少是以文化母国的立场所提出的名称,而不是单纯为了让他国「方便理解」,牺牲自我文化内涵的结果。

随着公告宣布,包含韩国文化观光公社等网站,也随即调整了相关内容,就连最新的韩综翻译也马上跟上脚步,未来「辛奇」的能见度想必也会大大提高。虽然无法预期市场的接受度,也避免不了民族主义过度高涨的批评,但「辛奇」的出现除了再一次显示韩国尝试建立自我的国家品牌的努力外,或许也将为全球化下的多元文化与翻译规则,提供更多的反思空间。

虽然无法预期市场的接受度,也避免不了民族主义过度高涨的批评,但「辛奇」的出现除了再一次显示韩国尝试建立自我的国家品牌的努力外,或许也将为全球化下的多元文化与翻译规则,提供更多的反思空间。 图/维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