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碳费政策 须做好产业与企业冲击影响评估
▲ 从疫情发生至今,台湾的经济成长良好,台股市值更是一举攻入全球前十。(图/CFP)
● 张庆华/产经分析师
从疫情发生至今,台湾的经济成长良好,物价也温和上涨,台股市值更是一举攻入全球前十。台湾非常幸运,在全球贸易规则改变,必须开征碳费的时候,进入景气的上升阶段,让碳费对台湾经济冲击有机会降到最低。
然而,从总体经济评价碳费冲击显不显著,还只是政策研拟的中期阶段,尚不能骤然下定论。尤其碳费开征初期,政策对象仅限于500家左右的碳排大户,此类对象无一例外是国家重要的工业部门,经济部、环境部应该要针对产业乃至企业进行更详细的评估,避免在特定领域造成破坏性的改变。
总体经济影响不大 仍须评估个别产业冲击
第4次碳费审议委员会已于7月5日召开,环境部在会议前已经宣示,碳费开征对GDP与CPI的冲击影响并不显著,与会委员也认同此一结论;但委员要求环境部,应就个别产业冲击进行更详细的评估,再提下次会议讨论。
所谓个别产业冲击,至少分为两大面向:碳费开征会否导致产业/企业经营困难?会否造成部分劳工阶层更加弱势?由于碳费主要造成财务上的冲击,碳费制度也应该注意引导产业投入脱碳工作,避免企业缴纳了碳费,却本末倒置地排挤原本可以用于净零转型的相关经费。
▲ 环境部于7月5日召开第4次碳费审议委员会。(图/环境部提供)
然而,以制造业庞大的供应链而言,如果环境部官员只谈论到「产业冲击」层次,评估的细致度仍然不够周延。按照台湾制造业结构,前十大碳排大户就占了台湾碳排量约4成,为了让政策推动更加平滑,环境部也引入新加坡的碳税设计方式,排除了年碳排量2.5万吨以下的小型排放源,只针对500家左右的厂商进行初期的碳费征收。
考量到如此能源密集的生产型态,政府不只要有「产业冲击」的评估报告,还应该针对这500多家排放源做全面的盘查,提出「企业冲击」评估,这能让审议委员、工商业界与一般社会大众更具体预期碳费的冲击。
若政府愿意更积极行动,除了产业冲击与企业冲击,还可以评估「脆弱群体冲击」。台湾气候行动网络研究中心总监赵家纬就曾呼吁,政府应该注意能源贫穷议题,并为净零转型政策进行脆弱族群的统计调查。可惜前述呼吁在目前国内罕有看到其他讨论。
▲ 台湾气候行动网络研究中心总监赵家纬就曾呼吁,政府应该注意能源贫穷议题,并为净零转型政策进行脆弱族群的统计调查。(图/记者林敬旻摄)
►►►思想可以无限大--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云论粉丝团」看更多!
高额碳费冲击并非危言耸听
2022年碳盘查资料揭露的排碳大户有512家,若以产业别来看,仍以电力及燃气供应业排放量为最大宗,占总排放57.1%,其次则为化学材料及肥料制造业,占13.4%,第三名为基本金属制造业占比12.9%。其余占比较高的产业含石油、纸业、电子零组件等。
若一并加总直接、间接排碳,并将同公司、不同厂合并计算,前十大排碳大户依序为台电、台塑化、中钢、台积电、麦寮汽电、中龙钢铁、台化、台塑、和平电厂及台湾中油。这个名单历年大致相同,考量到电力业与中油的特殊性,笔者试算碳费冲击时暂且将之剔除,得出以下结果:
▲ 特定碳排大户碳费冲击影响评估。(图/作者张庆华提供)
从试算结果可知,碳费对不同产业的冲击影响差距极大。以环境部设定的初期碳费300元费率,以及环团呼吁的500元费率计算,台积电受到的财务冲击十分有限,石化产业与钢铁业的利润会被大幅侵蚀,中龙钢铁则是会直接亏损。
若是1,000元以上费率,台塑化、中钢、中龙都会亏损,台化也接近亏损边缘。我们可以轻易理解到碳费对于石化业、钢铁业的冲击极大,因为他们的原物料成本占比高,而且制程高碳排。
与之相对的是电子业,电子业的碳排量主要来自电力使用,而且在RE100供应链倡议下,电子业采用的再生能源比例渐渐提升,即使未来开征碳费,预计被课征的碳排量也会逐年降低。
当我们用总体经济指标来衡量政策,碳费对500多家企业带来的冲击,会被全台湾登记在案的78万家企业与全球贸易活动稀释,所以当然会得出「冲击影响不大」的结论。然而石化业与钢铁业是国家工业之母,对国家经济安全至关重要,一国工业的碳排量几乎累积在此处,不适合与其他产业一概而论。
▲ 石化业与钢铁业是国家工业之母,一国工业的碳排量几乎累积在此处,不适合与其他产业一概而论。(图/记者蔡佩旻翻摄)
「净零碳排」与「公正转型」应该同时进行
单就「净零碳排」大目标而言,国家应该严格且快速地推动碳费征收,但是国家运作要考量的面向甚广,不只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一项。自赖清德总统上任后,包含卓荣泰院长在内,内阁官员不只一次谈到「公正转型」的必要,可见政策权衡的多面性。
比方说,虽然在燃煤电厂的邻近区域,居民往往饱受空污所苦,但是再生能源的昂贵成本,则非经济弱势群体可以负担。达成净零碳排最好的方式是调整国家能源结构,但是民主国家不能够忽视民意与民生需求。
再生能源当然很好,可是各种发电方式都受到天然条件的限制,核电厂的选址则必须远离人口稠密区,位于地震带而且国土狭小的台湾,无法找到核电厂与核废永久储存场的适合位置,所以台湾订下「非核减煤」的能源转型策略,采用燃气发电取代燃煤,减少了空气污染、避免新增核电,但短期内不容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 核电厂的选址必须远离人口稠密区,位于地震带而且国土狭小的台湾,无法找到核电厂与核废永久储存场的适合位置。(图/台电提供)
作为配套,台湾借由不断提升的再生能源装置容量,以及来自印尼、马来西亚、卡达和美国的LNG长约,同步实现能源供给量与民生电价的稳定。与此同时,台湾产业也持续改善自身的能源效率,总体发电量与用电量近几年微幅下降,能源密集度也在2023年下降至3.57公升油当量/千元,高于COP28提出的改善效率建议水准。
透过策略取舍,台湾实现了经济成长、减少空污与降低发电压力的多重目标,并且避免了脆弱群体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变得更加弱势,符合各国净零转型同时强调的「公正转型」精神。
公正转型也适用在碳费政策制定中,尽管高额碳费可以快速抑制产业碳排,甚至是汰除高度能源密集的部分企业,但是强推高额碳费将会造成这些企业长期亏损,引发失业潮与供应链断裂,降低台湾的经济韧性。
即使不考虑基本工业对供应链的重要性,光看中钢公司员工数近万人、台塑集团在台员工人数近8万人,过分挤压企业经营利润,明显不利于国内就业市场安定与员工薪酬福利的提升。一个大量失业的社会,即使发生总碳排量降低,那也是恶性结果,绝不是追求永续发展应有的现象。政府倘不经缜密评估,强行通过政策结果痛击就业市场,恐怕也难以通过民意的考验。
▲ 过分挤压企业经营利润,明显不利于国内就业市场安定与员工薪酬福利的提升。(图/中钢提供)
换言之,受到波及的雇用者、为成本上升而陷入经营困难的企业,他们长期贡献国家经济,应该共同享受净零碳排带来的好处,实在不应该成为净零碳排政策的牺牲品。
为了避免损害经济韧性,在第5次碳费审议会议开始之前,政府应该针对碳费征收对象进行更细节的产业、企业冲击影响评估,这类评估也能作为后续相关政府部门研拟缓冲配套之用。当我们能够清楚评估碳费对产业、企业的冲击影响,政府便不会首鼠两端,我们就能更有把握保护好台湾的美丽环境,创造更繁荣的台湾经济。
●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