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量体重没做这事很危险 代谢症候群恐上身

许多人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量体重。(示意图/ Shutterstock )

许多人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量体重,但专家提醒,相较于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管理更为重要,大肚、腰围过粗者,血压、血糖及坏胆固醇显著增加,且更容易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为了健康,民众应该常至少每周量测自己的腰围大小。

●国人易疏忽管理 即使BMI正常仍腰围过粗

40多岁的杨先生体重近80公斤,腰围36吋,想减重却没有动力,因为与几位胖同事相比,他还算苗条,自觉腰围没多粗,直到一名体胖的同事罹患糖尿病,必须施打胰岛素,才惊觉必须减重、让腰围变小。

腰围过粗严重危急国人健康,依照国健署标准,19岁以上男性腰围大于等于90公分、35吋,女性大于等于80公分、31吋就是腰围过粗,就属于代谢症候群高危险群。

2017至2020年国民营养健康调查显示,在19岁以上民众中,逾5成腰围过大,此外,身体质量指数(BMI)属于正常,仍有近2成腰围超过标准,代表部分民众控制体重,但忽略腰围管理。

●与内脏脂肪息息相关 吁定期纪录测量

国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组长吴建远强调,即使BMI身体质量指数是正常,甚至较低,但仍然都有2成腰围超过标准。腰围过粗就代表内脏脂肪过多,成为代谢症候群的高危险群,容易罹患心血管和糖尿病。

如何研判内脏脂肪过多?国健署署长吴昭军说,最简易的方法就是量腰围,成年男性腰围大于90公分、女性大于80公分,就需小心内脏脂肪过多,建议定期量测及记录腰围。

事实上,腰围是否变粗,很容易从外观察觉,此外,穿裤子、系上腰带,也会知道腰围变化,但以皮量尺测量腰围长度,相对客观,如果腰围过大,就表示腹部肥胖、内脏脂肪过多。

●使用正确测量方法 1周至少量1次

吴昭军提供正确测量腰围的方法,早晨空腹时,除去腰部覆盖衣物,轻松站立,双手自然下垂。将皮尺绕过腰部,调整高度使其能通过腹部中线 (骨盆上缘至肋骨下缘的中线)。

测量时,皮尺与地面保持平行,并紧贴、不挤压皮肤。此时,维持正常呼吸,在吐气结束时,量取腰围数值。吴昭军建议,每周至少量测1次,如果超过标准,应透过规律运动,以及少油、少盐、少糖及高纤等饮食原则,控制腰围。

文章来源:本文由《NOW健康》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