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斗卫星导航起步晚 联合GPS信号准确性更高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与GPS签属联合声明。(图/翻摄自新华网,下同。)
中美双方在12月初签署了《北斗与GPS信号兼容与互操作联合声明》,2大卫星导航系统将实现民用信号相互操作。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副主任卢晓春表示,虽然北斗起步晚,但这个协议的签署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可以为用户带来更优质、便捷的服务。
在声明中还指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GP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国际电联框架下实现射频兼容,2个系统民用信号B1C和L1C实现互操作,用户可以同时使用民用信号,无需增加成本就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卢晓春说到,根据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接收机需要同时看到至少4颗导航卫星,才能实现定位;如果只有使用单一导航系统,可能在某一区域上空卫星数量有限,所以一旦接收机与某颗卫星断开联系,会影响定位的持续性。他还说到,北斗与GPS实现互操作以后,用户用1台接收机能同时接收2个系统的卫星信号,如GPS卫星数量不够的话,还有北斗卫星可以辅助,定位的稳定性和精度会更高。
据了解,中国目前也在推动北斗与俄国格洛纳斯系统的兼容互操作,已进行多次会谈,反映都良好,不管从用户需求还是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来看,携手合作是大势所趋。卢晓春提及,除了信号,卫星导航系统之间的兼容协调还包括很多方面。
▲北斗卫星日前也有与俄国的格洛纳斯卫星进行合作。
卢晓春表示,国际电联规定卫星导航的频率必须在L波段一个有限范围内,在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初期,GPS原本一家独大,占据了大部分频段;格洛纳斯也占用了一部分,然而北斗起步比较晚,所剩频率资源极为有限,需要按照国际电联的规则,和先到的协商。中国与美国在2015年年底达成共识,在GPS发送信号的频段内,北斗可以在不构成影响的前提下共用频率资源。
联合国在2006年成立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目的就是协调各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性和互通性的问题,促进合作发展,也因此,基于这个平台,北斗积极与其他导航系统展开合作。
卢晓春还有说到,北斗和GPS将在2018年1月进行第3次会谈,继续推动双方的合作,「为此,已经成立了4个工作组,分别负责兼容与互操作、星基增强、服务性能的监测评估以及应用等方面。」她更补充提到,如果有新的合作意向和方向,也会继续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