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年仅30岁的尴尬局面,正在打破
11年前,时任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语出惊人,引发了舆论风暴,至今言犹在耳。
相较之下,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是74年,中国建筑还是显得太命短。还在深圳持续晃动的赛格大厦,也才只有20年。
过去房地产行业大拆大建,不断上新,快速周转,这种高效率容易产生空洞的建筑,结果是,每个城市看上去都千篇一律。很多项目最后消失离场。
然而有这样一个项目,用了20年时间起死回生,打破了中国建筑年仅30岁的尴尬局面。
本期《长盛时间·城市心跳》,本站传媒副总编辑姚长盛对话瑞安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斌,翻开了这页历史。
亚洲金融风暴那一年,瑞安集团决定接手太平桥的改造项目,一个成立5年、很多地产商都敬而远之的项目。
这个项目,就是后来上海的地标——新天地。它的老砖保留了14万块。
在九十年代,上海城市大规模建设中,一幢幢高楼立起来,一片片石库门倒下去,如果不加以保护,21世纪,上海将见不到原汁原味的石库门了。
“大拆大建,快速周转,然后赚快钱,规模再做大。今天的城市产生了很多没有个性的建筑。”张斌后来复盘时感慨,“我们选择的是深度挖掘城市的需求、文化的内容,从人的角度创造价值。”
“一定要把历史传承下来!”本站传媒副总编辑姚长盛总结道,“城市更新一定要充满敬畏,今天的决定别毁了过去!”
建筑的保护、文化的传承,并不是要求把所有的建筑像博物馆一样保护起来,而是要做到与时俱进,与创新相结合,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
要做到有机更新,房地产商都应该来抄这本作业:
第一,传承与创新。城市建设,形式永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空间里面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传承文化,与时俱进的创新才是灵魂。修旧如旧,不是简单复旧,而是更高层次的回归,是要满足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情感世界。
敬畏城市资源。“城市更新中,人不是无所不能的,今天接手的资源不要把它毁了,而是要要特别呵护好,传给下一代人”,姚长盛表示,“必须充满敬畏,要有一个很谦卑的态度。”保留历史的价值,就不能浪费城市每一寸土地。
第三,回归到人。时代在变,技术在变,商业模式在变,不变的东西是人的感受。张斌认为,“人的尺度、情感不会随之改变,人们追求的文化内涵、个人价值观的实现,这些不会变”。每一个人都是城市的主人,所有的落脚点应该落到人。城市更新如果不吸引人,那就失去了价值。
如今,上海新天地平时人群川流不息,日客流量3万,最高可达5万。近20年累计纳税额高达100亿元人民币。
可以说,真正实现了有机更新,告别了建筑短命的窘境。
今年两会,城市更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要推动城市结构优化调整、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使城市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更加注重存量提质改造,
这意味着,新的时代拐点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