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视野-大宗商品涨价潮 陆忧通膨危机

大陆身为「世界工厂」,当前各产业链已逐渐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运作情况,然而,大陆所需的许多原物料却高度仰赖着疫情仍起起伏伏的海外市场,而受到疫情严重干扰的大宗商品价格,在2020年末2021年初伴随着欧美的疫情趋缓开始出现凶猛涨势,且涵盖范围广泛,从「黄小玉」等农作物、纸张、石油、黄金等贵金属,到铁矿砂、铜、铝等各种矿产,均曾在短期内价格大幅上涨,让许多大陆企业难以招架,不断垫高的原物料成本也由上游原物料供应者向下游的成品业者传递,而下一步,下游成品增加的成本很可能进一步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严重的话,将带来万物齐涨的通膨危机。

大陆政府已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国务院在最近三周召开的常务会议中,均把抑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列为重点议题,大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5月25日还亲自南下民企发达的浙江,向企业界信心喊话,将设法做好大宗商品的「保供稳价」工作。另外,发改委等五个权责部委在5月23日也约谈了铁矿砂、铜、铝等大宗商品重点企业,针对近期相关商品的异常涨势,警告业者不要有过度投机炒作和操作市场的行为。

坦白说,相较以往大陆政府对市场的敏感度和监管的积极度,这次官方的出手稍嫌慢了些。在国务院和发改委开始启动抑制措施的5月中旬,大宗商品的涨价潮已经延续好几个月,例如,螺纹钢从年初至5月中旬已上涨近四成、原油指数上涨35%,铁矿砂涨26%。虽说大宗商品涨价更多是因为国际市场的传导作用,但做为全球最大的需求侧,中国对平抑市场价格理应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更可以堵住大陆期货市场的囤货和炒作行为,但官方迟滞5月中旬才开始行动,也难怪部分市场人士怀疑起官方放任涨价的背后动机。

但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大陆此时出手抑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浪头尚未明显传导至民生用品领域,且近一两周原物料价格已有走跌趋势,而在官方强势介入干预下,预料稍早原物料的涨价成本将由制造端吸收,避免因民生用品涨价造成社会的波动。

在阴谋论之外,更值得探讨的是大宗商品价格从大涨到近期的走跌,如此剧烈波动对大陆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

首先来看全球都关切的通膨。大陆的物价指数主要有二: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和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其中,与大宗商品价格更直接相关的PPI,自2020年5月增速降至-3.7%的波段低点之后,一路缓步爬升,在2021年1月由负转正成长0.3%,此后加速上行,至4月份已上升至6.8%,创三年半高点,此一走势正好反映了大宗商品自年初以来的涨势,其表象意义代表着产业持续复苏,但更值得担忧的是生产成本的高企。若PPI在未来几个月持续上扬,对于制造业和服务业恐怕都不是个好消息。

CPI方面,一般欧美国家将CPI年增率2%做为是否通膨的标准,而大陆因为经济维持高速成长,以往CPI年增超过3%时才会拉响通膨警报。2019年和2020年大陆受到猪肉等食品价格攀升的影响,CPI增速较高,2020年1~2月甚至超过5%。

随后食品价格趋缓和基期高等因素,CPI增速减弱,2020年11月和2021年1、2月甚至出现负成长,但3月反弹至年增0.4%,4月又进一步扬升至0.9%,5月CPI若再大幅上涨,恐要警觉这波大宗商品飙涨的溢价效应,已向民生领域扩散。

其次再看货币政策。财经界曾提出一套概略的货币政策参考公式,即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GDP增速+CPI增速。虽然影响这三项数据的因素相当多,此公式不尽然是对的,却可见货币政策和GDP、CPI之间的密切关系。大陆目前货币政策以稳定为主轴,但2021年GDP增速预期将有高速成长的表现,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又进一步推升CPI增速,或将使大陆货币当局不得不调整当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