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开罗宣言》与亚太秩序的再构建(包承柯)
上海东亚研究所副所长包承柯(中评社资料图)
以「纪念《开罗宣言》发表八十周年」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上海举行,上海东亚研究所副所长包承柯在研讨会上表示,以论证《开罗宣言》的意义作为引子,可以分析中国再次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在构建亚太新秩序过程中应如何发挥中国的作用。
一、历史的演进与发展
包承柯指出,从十九世纪以来亚太地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就是中国和日本,其他亚太地区几乎都置于西方殖民统治之下。回首亚太地区近两百年的发展进程,可以用三件事概括出其基本特征,第一、明治维新开启了日本现代化进程,从而逐步确立了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第二《开罗宣言》的公布和实施彻底摧毁了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霸权:第三、2010年出现了中国整体实力优于日本的基本态势,是自明治维新以来亚太地区最大的变化,是基于战后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秩序架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开罗宣言》存在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八十年之后对《开罗宣言》的再评价
包承柯认为,《开罗宣言》自公布一日起,就规定了日本在战后对过去扩张侵略所要承担的代价,制约日本的对外扩张,是亚太地区战后秩序的核心要素,也是《开罗宣言》的基本要义。从1895年4月起,清政府因甲午战争失败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岛由此被日本所窃据,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并没有感到满足,从清政府战败中得到的大量的赔款用于建设军队,不断对外侵略和扩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件」,1937年发动全面对华战争;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战败宣布投降的整整五十多年间,日本从来没有停止过在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扩张侵略步伐。
包承柯表示,亚太战后体制中,中美英三国公布的《开罗宣言》起到核心的作用。1945年7月26日美英苏三国公布的《波茨坦公告》,其第八条再次确认了《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予以实施。1945年8月14日,日本昭和天皇正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接受「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日本政府签下《无条件投降书》,是以《开罗宣言》基本条件实现对日本的制裁的。
包承柯说,在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正式公布之后,基本决定了日本在战后亚太秩序中的地位。这包括第一、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欺凌的地位,中国作为亚太地区最主要的战胜国之一,实施了对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过程。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核心成员,对中国的今天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第二、结束了日本对外扩张的进程。二战前日本的扩张侵略步伐一刻都没有停止过,一步接着一步蚕食亚太国家的领土和主权。战后历史的发展中,尽管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不断要求由此复权,但是,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是得到初步的遏制。因此,《开罗宣言》的存在意义非同一般。
三、战后体制面临的挑战
包承柯表示,战后历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亚太地区战后在很长时间都是笼罩在冷战秩序的阴影之下。战后秩序的形成发展,受到了两方面的挑战,一是来自美苏冷战的兴起,使得亚太地区成为美苏两国对抗的另一个重要场所,美国介入台海问题,由此,主要战胜国中国没有真正享受到战胜国的果实;二是在冷战对峙的影响下,美国放弃了对日本战争机制彻底摧毁的政策,改以扶持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加入美国阵营,在美国扶持下日本又东山再起。
包承柯说,冷战对峙导致了亚太地区的国家处在对抗性的状态,其中部分国家甚至发生了热战,导致战后亚太秩序的重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1949 年中国国内政局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起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被推翻政权的蒋介石退缩到台湾岛,受到美国的保护。1950年美国在台湾海峡派出第七舰队进行军事介入,使得台湾问题至今未有得到完全解决。
与此同时,美国为了在冷战中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企图部分改变亚太地区的战后秩序。1951年9月,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排除中国,擅自同日本签署《旧金山条约》。这是在冷战对抗的因素下,排除中国对日本进行讲和,破坏了战后体制一种尝试,受到中国政府的严厉谴责。同时,中国作为对日战胜国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直到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正式邀请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的身份参加联合国工作,战后体制中中国的国际地位才得以恢复。
包承柯指出,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和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基础是开罗会议的重要共识之一。在联合国军占领日本之后,虽然美国为首占领机制制定了日本战后和平宪法,剥夺了日本战争权利。但是在冷战开启之后,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由铲除变为扶持,日本变着法子建立了日本自卫队,以想借助美国的力量东山再起。1969年尼克松总统上台之后,美国一方面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则采取违背《波茨坦公告》所规定的日本领土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和四国岛屿的条款,擅自把美军所管辖的琉球 (冲绳)群岛的行政管辖权移交日本。这些政策的变化都是对战后亚太秩序的错误安排。
四、中国崛起是亚太秋序最为积极重要变化
包承柯认为,如果从历史的视角回溯《开罗宣言》八十年发展进程,可以把八十年的历史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四十年主要是围绕着在亚太区域政治架构下的调整,而美国无疑是在这个政治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后四十年中美国的因素尽管还是依然存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国家通过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了新的合作和谐社会发展前景。特别是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过长达30年的努力发展,终于在2010年,中国国家整体实力超越了日本,成为亚太地区第一大国。
包承柯表示,经济发展与政治秩序的互动因素是亚太地区秩序调整的最大动因。中国的经济发展寻求和谐的国际环境,寻求和谐的亚太秩序。亚太地区的和平秩序需要重新构建,这一秩序的建立不是要否定和制约某个国家的影响,而是通过区域经济的整合逐渐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合作发展架构,这就是亚太新秩序的基本内涵,也可以称之为和谐秩序。建立和谐社会和反对霸权是和谐新秩序两个方面的统一体。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高层领导所主张国内政策的基调,得到国内民众的支持。「和谐世界」的理念和「和谐秩序」的发展是中国国内政策在国际问题上的延伸和发展。「和谐秩序」的关键是要实现周边关系的平衡与发展,是致力于实现亚太地区各国的和平与安全,以实现建立和睦世界的目标。在和谐安全的秩序中,不需要也不会允许有霸权国家的存在,区域内的国家可以也是可能自己处理好和平与纷争的问题。
包承柯指出,美围是过去亚太地区两大秩序(战后秩序和冷战秩序)的核心缩造者。它又是战胜日本的关键国家,又是冷战结构的始作俑者。美国看重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在亚太派驻在海外最大规模的驻军,在亚太地区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存在关键影响。因此,任何要摆脱美国另创一个全新秩序的思考,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不现实中国是最大的亚太国家,不仅在国土面积、文化历史、还是经济规模都无可争辩地可以说是亚太地区最为重要的大国。亚太地区任何焦点议题,包括地区间的合作与发展、包括文化的繁荣与交流、包括区域的稳定与和谐都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包承柯续指,中美两国共同的经验构成的亚太和谐秩序还需要更多时间和经验去努力推动发展。原有冷战时期的对抗因素和指标并没有完全消失,针对中国快速崛起的国家间联盟又有新的发展,即使中美两国出现某种合作的可能,其脆弱的程度还是依稀可见。八十年前《开罗宣言》展示出中美通过合作建立新秩序的可能,可喜的是这一合作价值思考还是战后秩序中的重要因素,未来如果继续沿着这一道路往前走,中美两国会有更多的交集,也会有更多的不解和冲突,在多元架构下寻找两国合作的基础是保证《开罗宣言》继续发挥其深远的价值影响力。
(本文来源中评网,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