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创造中美双赢的亚洲新秩序

社评

拜登就任美国总统逾半月,仍未与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话,引发诸多揣度,有人视为美中关系的负面讯号断言双方对抗将难以转圜。其实,中美关系冰冻三尺,融冰非一蹴可几,须耐心创造条件,习近平与拜登电话会谈不必急于一时。

在拜登总统首次外交演说后,美国国务卿林肯综理大陆外交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外事办主任杨洁篪举行电话会谈,杨洁篪直言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布林肯对此回应美方将继续奉行「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公报」,此政策立场没有改变,但要求北京威胁台海在内的印太地区稳定行为负责。显示「台湾问题」是中美双边关系的主要破口

稍早杨洁篪与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董事会进行视讯对话时,以「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形容中美两国人民的交往无法阻绝,「中美合作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杨洁篪表达北京无意与美国对抗,希望与重回多边主义的拜登政府合作,在国际多边组织架构中,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财,完善及加强全球治理,共同推进全球化

中美虽在竞争中存在分歧,但应非合作的障碍。只是美国前总统川普将中美关系压舱石的「一中政策」,转手成为操作对中关系的工具,并表现在川普政府对台湾、香港、西藏及新疆等涉及中共核心利益问题的立场上。

抗中无助美国恢复领导地位

拜登新政府若欲重拾美中关系,须重新拉紧「一中政策」。拜登将中国定位为「最严峻的竞争对手」,但不与之为敌,愿意在符合美国利益情况下与北京合作,「斗而不破」应是拜登主政的对中外交基调。如何「斗智不斗勇」是华府与北京的现实挑战,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何汉理认为,目前中美都将自己视为受害的一方,很难跨出正面发展的第一步,但恢复高层对话是个开始。

面对因「川普主义」而分裂的国际社会德国总理梅克尔指出,希望避免形成这边是美国、那边是中国的国际社会,迫使各国必须选择这边或那边站队抱团,这对许多国家而言并不公平,世界不应该如此。在对中外交上,拜登寻求与盟国协调,重建过去4年来,因忽视及滥用而萎缩的民主同盟肌肉,但拜登政府若想借此拉帮结派,意图形成以美国为首的「抗中」、「反中」同盟,无疑重蹈川普失败覆辙,将使盟国与美国渐行渐远,此无助于美国全球领导力的恢复。

坎贝尔在《外交事务》发表题为〈美国如何支撑亚洲秩序专文,此可蠡管拜登的印太政策。文中,坎贝尔以「有节制的脱钩」、「四方安全对话」等词勾勒未来的印太战略,较诸川普的主张并无不同,但异于川普试图将全球带向对中「新冷战」,拜登政府的对中战略,不以「围堵」中国为战略核心,而是灵活的就事论事,以「多边」或「小多边主义」方式团结一切可能的盟友力量,共同创造对中「协调」的路径。

坎贝尔认为,对于美国及其盟友而言,更好的解决方案是说服中国加入当前秩序,而非将之拒于门外或「围堵」。在区域秩序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从中获得利益的中国应不致成为国际秩序的挑战者,为美国及其盟国带来麻烦或威胁。

台湾须调整两岸关系与定位

习近平表态「积极考虑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CPTPP)应是正向讯号,为保持区域稳定及繁荣,中国加入印太共通的规则极具意义。若中国准备好自己,加入CPTPP,自可使CPTPP不再蒙上印太战略中「对中包围网」的色彩,此应为中国与美国双赢的亚洲秩序,印太区域国家亦无须在两者间顾此失彼。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增,在印太的地位难以取代,美国面对北韩、伊朗及缅甸等诸多亚洲外交棘手问题,与中国协商无可或缺。台湾须在新的中美关系中调整定位,想像与世界脱钩的大陆缺乏现实基础,两岸关系不睦,蔡总统难以带领台湾走向世界,因为不存在北京缺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