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创造全球最大中产阶级市场

大陆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图为2017年11月29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中心校红瑶女童班的各族女童笑逐颜开。(新华社)

大陆建政70周年进入倒计时,今年以来北京不断发布信息,展示70年来从「一穷二白」逐步跃升崛起的历程。其中,国民所得提高是沧桑巨变中寻常人家最可感的缩影之一。从1949年至2018年,大陆居民人均可支配所得从49.7元(人民币,下同)飙升至28228元,实际成长59.2倍;从1956年至2018年,大陆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88.2元高涨至19853元,实际成长28.5倍,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比重降到30%以下。

温饱不足到共同致富,大陆居民的「钱袋子」日渐充盈。与此同时,全球规模最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也逐步成型并稳步成长。据学者测算,2010年大陆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人口占比为23%,约2.47亿人。2015年9月习近平在美国演讲时进一步透露,中等收入者比重已逐渐升高至3亿人。及至今年9月22日,知名经济学家李稻葵发布报告指,大陆中等收入群体已有4亿人,未来15年将倍增至8亿人。中等收入群体的增加,将成为盘活大陆发展全域的重要一招,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首先,大陆明年将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年,该目标作为中共建政70年后验收的首个阶段性成果,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实现小康,一方面重在减贫,另一方面重在稳固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在40年间已使7亿多人脱贫。接下来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乃至将其普及,将成为小康社会建设关键

其次,大陆经济飞速崛起以来,主要依赖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不具备可持续性。中共十九大报告已做出了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成败的一个关键方面即在于如何从投资、出口拉动转为消费拉动。中等收入群体作为消费「主力军」,将成为经济调结构,增长转模式的必然选择。此外,一个不断成长的世界最大中等收入群体市场,对全球投资者而言也将充满吸引力,更有利于大陆稳定外资信心,提升投资意愿。

再次,无论是学界研究还是国际发展的相关经验均显示,中等收入群体是维护社会良政善治的中流砥柱和最佳「稳定器」。大陆建政70年,经历近40年飞速发展后,改革已入深水区,贫富差距拉大、利益交错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对顶层改革方案的执行形成掣肘。培育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进而孕育橄榄型的稳定社会结构,有利于各阶层形成改革共识,避免可能出现的社会失序、经济不稳。

事实上,考虑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事关重大,中共自十八大以来已予以充分正视和布局。2013年11月15日刊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有所着墨;2016年5月16日,中共历史上首次在中央层级会议上专项研究该议题;2017年底明确做出判断,大陆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

然而,尽管规模全球最大、发展迅速,但大陆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较欧美稳定社会仍有较大差距。扩大规模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已被学界证实既非严谨学术概念,也非不可逾越的实践鸿沟,但确有一定程度的普遍存在。其普遍症结在于,一方面,随着工资水平上升,中等收入国家相较低收入国家丧失劳动力优势;另一方面,因未能有效孵化优势产业、先进技术、自主创新,跟不上发达国家脚步,甚至可能如逆水行舟,经济反而倒退。

由此,大陆须在制度化改革、创新、转型等方面持续发力。其一,通过改革突破城乡二元、市场竞争不完善、环境发展等制度性障碍;其二,持续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寻求新经济增长点,继续大力拓展创新深度广度,由制造转向「智」造和创造;其三,持续优化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好国企与民企关系,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其四,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大陆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的背后,是中共正视制度障碍、社会矛盾的魄力,以及不断与时俱进、推进改革开放克服困难的执行力反观台湾经济高开低走,近20年来更陷入薪资停滞的窘境。政治人物都应从对岸发展中寻找正面启示,而非选择视而不见,甚或将自身执政无能甩锅给对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