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洲津余祭 活络旗津渔村文化

国立中山大学艺术管理创业研究所在旗津中洲举办「中洲津余祭」,图为装置艺术「洄游群」。(国立中山大学提供/袁庭尧高雄传真)

国立中山大学艺术管理与创业研究所在旗津中洲举办「中洲津余祭」,游客使用「捞津余」互动装置打捞中洲渔港海废。(国立中山大学提供/袁庭尧高雄传真)

国立中山大学艺术管理与创业研究所结合旗后商圈振兴计划首度高雄市旗津中洲举办「中洲津余祭」,打造9项装置艺术及1个隐藏打卡点,透过社区导览的方式,让居民与游客更贴近作品创作理念及在地文史,为在地社区打造不一样的街头风貌

「中洲津余祭」装置艺术策展王学翎表示,从中洲当地文化发想的装置艺术大致可分为在地文化、渔业文化、环保议题等3面向,以中洲渡轮站为出发点,在中洲渔港、中洲鱼市场叶氏宗祠永洲大戏院设置装置艺术,皆与当地的特色、文化、历史息息相关。

装置艺术「永洲大戏院」透过修复节目海报,见证永洲大戏院歌舞升平的过去。「中洲报」搜集了1956年至1990年间,影响中洲地区的重要新闻,梳理中洲聚落的历史脉络。「生肖牌缆桩」将西南地区沿海常见的卡牌游戏印制港边缆桩上,成为游客热门打卡景点艺术家吴君旋作品「祝旗」蕴含当地渔业文化,在夜间点灯后别具特色。艺术家吕昀珊的「重返」及「洄游群」以鱼群意象,象征中洲居民与海洋息息相关的日常风景

「捞津余」为团队取自儿时在夜市金鱼的回忆,结合旗津中洲渔港的海废议题,延伸出能打捞旗津港边多余海废的互动式装置,这款设置在港边,结合渔网木箱的「捞津余」装置,便可轻松捞起海废。透过装置艺术展览,强化在地居民的海洋环保意识,期望当地在发展观光之余,与居民和游客共同保护海洋资源

团队表示,这是第一次有愿意深入了解在地文化的游客进入社区走动,4天展览共吸引近200人次参观,当地居民也能在展览期间,导览讲述在地文史,有助地方保留当地特色及发展文化商机

(中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