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蒂嘉兰两经典《绿野仙踪》+《星海浮沈录》越来越夯

▲当某部作品伟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变成典范创作原型,一再被后来的创作者引用或致敬。图为《星海沈录》的海报。(图/电影海报)

记者朱锦华/特稿

茱蒂嘉兰(Judy Garland)的艺界人生有如一出在绽放璀璨烟火后被黑暗淹没的悲剧。但是她把悲伤留自己,留给世人的,却是不世出的瑰宝。她演出的电影不少,但多数人记得的,只有两部。并非其他作品太差,而是因为这两部殿堂经典太过杰出,光芒掩盖了茱蒂嘉兰在其他方面演出的努力。这两部作品,大家就算没看过也一定听过:《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1939),以及《星海浮沈录》(A Star is Born,1954)。

当某部作品的伟大程度到一定等级时,它就不只是一部作品,而是一个典范、一个创作原型、一个系统或是宝藏,一再被后来的创作者引用或致敬。上述两部电影正是如此。

《绿野仙踪》本来已是美国家喻户晓的童书,但是在电影魔法加持下,更让它的魅力发挥到极致。「美国电影学会」(American Film Institute,AFI)评选「影史百年百大电影」榜单,《绿野仙踪》排名第6;评选百大女星,茱蒂嘉兰排名第8。如果你认为这并不代表什么,但审视欧美的大众文化历史后,你会惊讶的发现,《绿野仙踪》的影响力竟是如此的巨大和深远。

《时代杂志》(Time)曾经报导,茱蒂嘉兰是早年男同志们的偶像,男同志有个别称叫「乐丝的朋友」(Friend of Dorothy)。这是当年男同志们的一种自嘲。《绿野仙踪》里,女主角桃乐丝最「死忠兼换帖」的3个朋友就是「锡人」(Tin Man)、「稻草人」和「胆小的狮子」,3个都是「怪咖」。但桃乐丝并不因为他们是「非我族类」的怪咖就嫌弃他们,把他们拒诸千里之外,反而很快就跟他们变成「手帕交」。这种爱心与包容,看在早期同志眼里,是会让人感动到想哭的。 另一方面,茱蒂嘉兰在真实生活里一向对同志友善,加上她在艺坛面对到多压迫及剥削下的努力挣扎,都很容易引起同志们的共鸣与认同。

茱蒂嘉兰在1969年6月22日因使用药物过量猝逝。数天后的6月28日凌晨,纽约市格林威治村的同志聚集地「石墙酒吧」,即爆发同志人权运动史上里程碑的「石墙暴动」(Stonewall riots)事件。 起因是警察临检引爆了双方的暴力冲突。但是同志圈的江湖传说:正是数天前茱蒂嘉兰之死激发了同志们的悲愤情绪。

毫无悬念,大家耳熟能详的《彩虹彼端》(Over the Rainbow),也被同志们视为唱出他们内心呼喊的神曲。因此有此一说,象征同志们和LGBT族群骄傲的6色 「彩虹旗」(Rainbow Flag),设计者贝克(Gilbert Baker) 的灵感即来自《彩虹彼端》这首歌。尽管,最后证明这只是个「美丽的误会」。

《绿野仙踪》的巨大影影响当然不单只在同志的国度,重量级科幻经典《星际大战:曙光乍现》(Stars War:A New Hope,1977)里,很多元素其实都来自《绿野仙踪》。例如主角「天行者路克」,俨然是「男版桃乐丝」:都是农家的孩子,两人的冒险旅程也很像。片中的机器人C-3PO很容易被人拿来跟「锡人」作比较,而韩索罗的搭档:「毛派副驾驶」丘巴卡(Chewbacca),更让人马上联想到「胆小的狮子」。

1996年著名灾难电影《龙卷风》(Twister)里,男主角要把许多电子感应器送进龙卷风,以收集数据,改善警告系统。而那个装载着电子感应器的母体,名字叫「桃乐丝」(Dorothy),因为在《绿野仙踪》里,桃乐丝就是被龙卷风吹走的。 流行音乐界也经常从《绿野仙踪》里汲取灵感 。艾尔顿强(Elton John)早期杰作《再见黄砖路》(Goodbye Yellow Brick Road )是其中之一。

在《绿野仙踪》里,「黄砖路」是桃乐丝要到翡翠城寻求大魔术师奥兹帮助时,必须要找到的关键建之路。它后来被解读为「成功与快乐之路」,在「强叔」的歌曲里,则是指「名利之路」。

1970、80年代美国有一个颇红的摇滚团体叫「托托」(Toto)。而「托托」正是一直陪伴在桃乐丝身边那只㹴犬的名字。事实上,《绿野仙踪》对大众文化影响之深之远,用整一本书也说不完。

茱蒂嘉兰的另一部重量级经典《星海浮沈录》,它的热度直到最近还在发烧。不过,它的诞生之路却是蜿蜒而漫长。 话说1932年时,当时还没以《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扬名天下的制片家大卫塞茨尼克(David O. Selznick),找来当时还没成为巨导乔治寇克(George Cukor)拍摄了一部取材自默片天后柯琳摩尔(Colleen Moore)生平故事黑白片,片名叫《好莱坞代价》(What Price Hollywood)。男女女角是罗威尔薛曼(Lowell Sherman)与康斯坦诗班奈特(Constance Bennett)。

影片的内容在今天看来相当俗套:一名怀有星梦的餐厅女服务生邂逅有酗酒问题的电影导演。在后者提携下,女服务生逐渐变成红星,反之,男导演的事业却一蹶不振。两人关系最后以悲剧收场。

由于影片推出后反应不俗,数年后,塞茨尼克等筹拍彩色版,片名改为A Star Is Born(1937)。男女主角变成佛德烈马区(Fredric March)与珍妮盖诺(Janet Gaynor)。塞茨尼克本来属意仍然由乔治寇克来执导,但由于《好莱坞的代价》的版权属于「雷电华电影公司」(RKO),开拍新版本的却是「塞茨尼克国际电影公司」(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s),寇克担心有侵权问题,所以婉拒了,最后执起导演筒的是另名导威廉惠曼(William Wellman)。塞茨尼克很幸运,「雷电华」最终没有提告。他这部电影,后来成为A Star Is Born 4个同名官方版本里的第一个。

1943年,「塞茨尼克国际电影公司」解散。1953年,版权辗转落到 「华纳兄弟公司」(Warner Bros.)手里。当时,茱蒂嘉兰已经跟米高梅解约,他的第3任丈夫席尼卢夫特(Sidney Luft))正积极筹备她的复出。他看中的「复出跳板」,正是重拍A Star Is Born。卢夫特成功说服华纳让茱蒂嘉兰担任女主角,并且顺势利用她的歌唱实力,把它拍成音乐片版本,他自己担任制片,同时说服乔治寇克再度执导这个故事。男主角一变再变,最后敲定英国男星詹姆士梅逊(James Mason)。 这就大家熟知的《星海浮沈录》。

影片推出后空前成功,普遍被认为是4个同名版本里最杰出的一个。它获得奥斯卡6项提名,包括男女主角,詹姆士梅逊把一个敏感、忧郁、有自毁倾向的过气演员诠释得丝丝入扣。茱蒂嘉兰也把一个在感情与事业中挣挣的女星演得不着痕迹,浑然天成。他演唱的歌曲更是让人回肠荡气,一唱三叹。无奈,詹姆士梅逊最后输了《岸上风云》(On the Waterfront)的马龙白兰度。而茱蒂嘉兰更是大热门倒灶,败给《乡下姑娘》(The Country Girl)里的葛丽丝凯莉

关于这次茱蒂嘉兰跟奥斯卡擦身而过,是有许多故事的。据说,颁奖典礼当晚,茱蒂嘉兰由于刚生完儿子约瑟( Joseph Luft),人还在医院里。当时负责转播电视台还特别派了一组人守在她的医院房间,待名单一公布,马上转播她的得奖感言。然而接下来一翻两瞪眼,名单公布后,葛丽丝凯莉还没走到台上领奖,病房里的电视台人员早已走得一干二净。春冰薄,人情更薄,由此可见一斑。

时间证明,《星海浮沈录》是一部「殿堂级」的杰作,男女主角也是「殿堂级」的演出。之后A Star Is Born又重拍了两个版本,同样是采用音乐片形式。一是由芭芭拉史翠当时男友钟彼得斯(Jon Peters)制片、芭芭拉和男星克里斯托佛逊((Kris Kristofferson))合演、以摇滚风格呈现的《星梦泪痕》。最新一个版本,就是去年大家看到的、布莱德利库柏与女神卡卡合作的《一个巨星的诞生》了。我想未来还继续会有新的版本推出。

事实上,普遍视被为A Star Is Born最佳版本的《星海浮沈录》,早已成为一个「创作原型」(Prototype),众多创作者不断从这里汲取灵感和元素,丰富自己的创作。例如密雪儿菲佛主演的《一曲相思情未了》(The Fabulous Baker Boys,1989)、国片《搭错车》、《我歌我泣》等,我认为或多或少都是源自《星海浮沈录》的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