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之乱 从茱蒂嘉兰「被改名」谈起

芮妮齐薇格(左)因为诠释茱蒂嘉兰艺界人生,让她在奥斯卡封后。(图/达志影像)

记者朱锦华特稿

好莱坞钟爱拍摄一些「老叩叩」歌影艺人传记电影所赐,让年轻的一代的观众得以认识一些当年大腕风采。不久之前的例子是Sharon Tate, 最近则是Judy Garland。

每当这些前辈艺人的故事被搬上银幕后,年轻一辈的片商工作人员、影剧记者以及影迷,每每第一个反应就是:谁是Sharon Tate?或者,谁是Judy Garland?接着,大家开始查找「不能没有你」的维基百科,尤其是中文版。于是,莎朗蒂和茱蒂嘉兰,在台湾有了新的中文名字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有根据的。因为,Sharon Tate在台湾最初的译名是「雪伦泰特」。莎朗蒂是香港片商和媒体使用的中文译名,台湾后来跟进。

Judy Garland的改名过程就更曲折了。她最早的中文名字,应该是裘蒂迦伦(如果你搜寻一下网路,在一些资深部落客的文章里,还可以找到这个译名)。由于她成名很早,我怀疑这是国民政府大陆时期的译名,后来跟着国民政府到台了台湾继续使用(当然,也有可能是早年时台湾片商给她的译名)。

至于茱蒂嘉兰这个中文名字,则是「大部分」取自香港的译名。我之所以说「大部分」,原因是香港人也并非全然译作「茱蒂嘉兰」,而是「茱地嘉兰」。因为dy在粤语发音里,最接近的对应汉字是「地」,而非「蒂」(粤语发音接近Tight)。所以,Judy这部电影的香港译名,正是《星梦女神:茱地嘉兰》。

舖述了上面这一大串,我真正想说的是:维基百科对查找中文电影资料的人来说真的很重要,大家都在使用它、相信它,因此我期望编撰者的态度能够更严谨一点。

我对维基百科在其他领域方面提供的内容没什么意见(很多我也不懂),但在我稍为知道的欧美电影这一块,却往往发现中文版里的资料疏漏严重、错误百出,尤其是在资深影人的资料上,这种情形更是严重。如果你看英文版,里面的资料都是「落落等」。但是到了中文版,却往往只有两三段、甚至寥寥数行。资料稍为多一点,错误就出来了。

不信?如果你上维基百科中文版的「茱蒂嘉兰」条目查一下,你会发现,里面的翻译非常混乱,同一个页面上,有些地方是「嘉兰」,有此地方就变成「加兰」。她的代表作A Star is Born,有些段落里译作《星海沈录》,有些地方则译为《一个巨星的诞生》。Over the Rainbow的意思也不是《彩虹之上》,而是《彩虹彼端》(不信,请看歌词内容)。至于她的其他大多数作品的片名,都跟在台、港上映时的正式译名不同,大概是编辑者自己译的。其他许多影人的中文页面情形也是这样。

我知道维基百科的编辑者是无薪的、是在做功德,但既然要造福人群,为什枈么不做得更好一点? 前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佳影片《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的导演吉勒摩戴托罗(Guillermo del Toro)在台上感谢了一些人,当中提到影响他很深的德裔好莱坞文艺片大师道格拉斯塞克(Douglas Sirk,他也是德国名导法斯宾德最推崇的前辈)。塞克有一员爱将:Rock Hudson,是他多部重要作品里的男主角

你上维基百科中文版查他的资料时会发现,他的译名是「洛克哈德森」。如果你问台、港资深一辈的影迷,恐怕没几个知道他是「啥米碗糕」。因为,台、港一致给他的译名是:洛赫逊。洛赫逊当年很红,这个译名在台、港业界和媒体用了几十年,如今却在维基百科中文版被挤掉了,变成了大陆的译名「洛克哈德森」。

事实上,Rock Hudson当红时期,正值中共1949年建政后的三反五反、 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时期,他的影片根本没几部在大陆上映过。如今,在大陆人看不到的维基百科网页上,却采用了大陆人编辑和大陆译名,这种做法对台、港以及大陆以外地区使用者来说,近乎是漠视、蒙骗与羞辱。

我认为,像这种涉及台、港译名的东西,应该找大陆以外地区的人、或者会翻墙Google一下的大陆人来校对一下。例如在「洛克哈德森」的页面上,至少可以附注一下台、港的译名是「洛赫逊」吧?

今天大家都很倚赖维基百科,我担心的是:有一天洛赫逊的故事被搬上银幕时 ,由于年轻一辈不认识他,台、港电影  业者和媒体可能把他的名字译成「洛克哈德森」!

当然,台湾缺乏有系统的外国艺人和影片译名查找管道,是造成业者和媒体在使用上混乱与困惑的肇因之一。资深影评前辈黄仁曾出版过一本《世界名导演集》,后来再版成为《欧美名导演集》(上下册,联经出版)。你只要循着导演的名字,就可以查到你想知道的电影译名,当中大多数是台湾上映时的正式译名,对查找较早期电影的译名很有帮助。

另一方面,在台湾屹立数十年的《世界电影》杂志,有极丰富的资料库,他们也有官网。可惜的是,资料并未全部输入。但只要你在上面查得到,无论是影人或影片的译名,几乎都百分之百的正确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