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从资本适足率 浅谈寿险业的财务挑战
至目前为止,IAIS最终ICS版本尚未定案,且IFRS 17与ICS规画同时实施,对老字号寿险业者压力加倍,专家建议,产、官、学应共同思考如何安度即将到来资本挑战的解方。图/摘自Pixabay
过去20年来寿险业占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性逐年提高,2003年全体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为30兆,其中银行24兆、占比80%,寿险4.6兆、占比15%;到了去年11月,全体金融机构资产成长为105兆,其中银行59兆、占比降为56%,而寿险合计达35兆、占比提高为33%。寿险可说同时扮演满足国人保险及理财需求的双重角色,而若金融机构过去20年没有积极发展寿险业务,今日的市场份额将大不如前。
从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角度而言,寿险与其它营利事业无异、都是在追求股东报酬;惟从资金来源的角度则不然。银行与寿险皆属高度杠杆经营的行业,当财务危机发生,除了股东蒙受损失,广大的存款人及保户也会受到损害。因此,各国主管机关都会要求一定的资本水位及财务杠杆上限,以维大众利益。在台湾,保险局一直以来是用资本适足率(RBC)来规范资本计提,当RBC比率不足200%时,保险局会采取不同程度的监理措施,以「防止」RBC进一步恶化。
台湾的资本监理还算单纯,毕竟我国保险公司的业务几乎都在台湾。但读者不妨试想如何监管跨国经营保险集团呢?其分支遍布世界各地,各分支的资本计提受各地不同监管要求,而母公司资本是各地分支的汇总、同时又须满足母国监管规定,结果就变得非常复杂,且不同跨国保险集团间的资本适足性也难相互比较。
有鉴于此,国际保险监理人协会(IAIS)乃研拟了一套保险资本标准(ICS),以用于国际间活跃保险集团(IAIG)与全球系统性重大保险业者(GSII)之集团合并资本计提,供其母国主管机关进行监理。
■挑战一:资本监理标准将从RBC改为ICS
ICS与RBC的主要差异是ICS将多数风险所应计提的资本由系数法改为压力法来设算,即资本计提多寡、系以统计模型计算压力事件下产生的损失金额(读者可以统计学的信赖区间来理解压力事件发生机率),只有少数风险仍维持系数法来计提资本。此外,ICS将合格资本区分为Tier 1与Tier 2、并规定Tier 2资本的容许上限。
照理说,我国保险业者既非国际活跃保险集团、也非全球系统性重大保险业者,且监理机关只有一个(保险局)、没有跨国统合监理的需求。故当金管会宣布2026年将以ICS取代RBC做为资本监理标准,其目的无非是透过与国际接轨、使我业者更加重视与细致各种风险的模型分析、及对资本的影响,长期则希望引导业者经营更加稳健。截至目前为止,IAIS最终ICS版本尚未定案,据了解保险局已要求我保险业者依ICS暂定版本进行试算,惟结果并未对外公布,且保险局也仍在调整在地化参数、以让业者顺利接轨。
■挑战二:IFRS 17与ICS同时实施,老字号业者压力加倍
保险业的挑战不止于ICS,2026年也恰好是国内保险开始采用IFRS 17的时点,该准则要求保险负债应以现时市场利率折现(即将负债改以「公允价值」入帐),对老字号寿险公司的财报影响特别重大,原因是其帐上仍有20年前发行的高利率保单负债(年利>6%),合计达新台币数千亿元,一旦这些负债未来的现金流必须用现时利率水准折现,负债金额将大增(因现时折现率远低于负债年利6%),估计所有老字号业者合计增加的负债也会以千亿计,使得净值大幅下降。此时若再加上ICS的风险资本「加压」,双重压力同时发生,对业者的财务挑战不言可喻。
笔者建议,保险的产、官、学三方应共思如何安度即将到来资本挑战的解方,除了保险局已宣布的几项措施,亦可鼓励提出更多的创意解决方案(例如国外常见的共保coinsurance安排)、引入多元的外部资源合作(例如旗下有实际保险或再保事业的私募基金巨擘)、对于愿意整并的业者提供优惠措施(例如整并后的资本监理宽容)等。国内寿险业今日所呈现的财务面貌有其历史原因及发展脉络,若能助其度过眼前挑战,随着资产规模日益壮大,假以时日定能将高利负债的影响稀释、抚平,进而与银行业共同扮演支撑国内金融市场长远发展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