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全球粮价涨势再起 提升农作自产率要加把劲
极端气候已对农渔畜牧业造成负面影响,2023年全球稻米产量恐出现20年来最大短缺,导致价格上扬。图/本报资料照片
在全球经济疲软、地区冲突和极端天气等因素叠加影响下,今年全球粮食严重不安全的状况,恐怕会继续加深。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布的7月稻米价格指数显示,稻米价格较前月上涨2.8%,较去年同期上涨19.7%,创2011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准。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资料也显示,自2022年9月以来,全球稻米市场价格上涨15%~20%。圣婴现象导致全球稻米减产,加以印度、俄罗斯、阿拉伯联合大公国(阿联酋)等国家采取稻米出口管制措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主要稻米进口国正在抢购稻米,让问题恶化,很可能推高新一波的全球粮食价格。
■稻米出现20年最大短缺,
各国进口策略面临考验
极端气候已对作物产量、畜牧业和渔业造成负面影响,当前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包括:日益稀缺且品质下降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以及在可持续农业方面的投资匮乏。据估计,2023年全球稻米产量恐出现20年来最大短缺,导致价格上扬。全球有逾35亿人口以稻米作为主食,有近9成集中在亚洲。根据英国智库预测,到2045年将有70%的粮食生产将因高温风险,而使收获量大幅降低,主因在于高温使农夫无法在户外工作,还有豪大雨淹没稻田,都会让粮食产量锐减。
自去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凸显了粮食资源依赖外国的危险,尤其在当前混乱的国际关系下,为避免对国家生存构成威胁,维持国家粮食生产成为政府的重要施政事项。日本农地面积在60年内减少了3成,考量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粮食时竞争不过中国,日本政府正积极修正过去高度依赖粮食进口的错误政策,新措施包括对转种作物的补贴和饲料用白米的支持,修改对水田比旱田更为优渥的补贴体系。
台湾稻米产量高于消费量,且国内面食消费逐渐增加,令人忧心的是目前台湾的粮食自给率仅有3成多,谷类、油类、乳品均高度仰赖进口,且农业生产用的饲料、种子与肥料也多半来自国外。
■我「大粮仓计划」未达标,
多管齐下才能确保供给韧性
蔡政府自2016年起提出「大粮仓计划」,给足补贴(重点推动作物如大豆及硬质玉米每期作每公顷奖励6万元),还推出高粱收入型保险,由中央补助1/2保费,部分县市政府加码补助,目标是2020年杂粮栽种要达10万公顷,以降低对进口杂粮的依赖。尽管如此,由于国内生产成本皆高于进口价格(以2021年为例,国产硬质玉米每公斤生产成本16.27元,比美国玉米每公斤9.5元的进口价格高出71%),国产杂粮不具有生产成本优势,且生产效率不高,以致迄今仍未达标(2022年仅80,523公顷),杂粮进口替代率仅6.2%。
解决之道,除强化区域协同保供能力,提高进口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韧性外,为了提高国内杂粮、谷物的自产率,除提高补贴诱因,强化农民天然灾害防范能力外,更应从品种改良,技术创新,多元加工及优化粮食库存结构等方向努力改进,并透过改善牲畜管理和避免过度摄入肉类,来减低对饲料原料的需求。台湾政府更应该提高消费者对环境可持续和健康饮食的认识,建立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
最后,受气候变迁影响日趋严重的农业部门,能否在为所有人提供充足粮食的前提下,大幅度推进全球温室气体(GHG)的减排,也是未来农业施政的重要关键,唯仅靠农业部门远远不够,需要整体宏观经济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