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症候群」 讓世界只剩第一人稱

可是人们经常没有察觉,强烈的自我中心不只使人看不清楚身边的人,也扭曲了看清自己真面目的能力。

我在毫不间断地工作6个月后,老公带我去夏威夷度假庆生。那里的天空湛蓝清澈,温暖的阳光笼罩我们,还有栀子花甜甜的香气混合著海洋的咸味,我们除了坐在那儿享受蓝色的海浪不断朝白色沙滩拍打的开阔景色外,什么也不做。

这时突然有一道影子笼罩我们。奇怪,我心想,刚才明明连一朵云也没有。我还来不及瞇起眼睛看向天空,就听到一声尖叫和咯咯的笑声。一对20多岁的年轻夫妇就在我们前面停下脚步,在我们刚才一直安安静静享受的景色正中央铺开他们的毛巾。当他们脱下短裤和T恤,露出穿著名牌泳衣的古铜色健美身材时,我不太高兴地摇摇头,因为有一些沙子被踢到我的煎蛋卷上面。

年轻女孩呆呆望着海面几分钟后跳了起来。显然开始做一些熟悉活动的时间到了,也就是海滩自拍。她夸张地甩动头发、把太阳眼镜推到鼻尖、噘起嘴唇变成大家再熟悉不过的鸭子脸时,我和外子便不太想掩饰我们的笑声了。

然后情况就从好玩逗乐变成了讨厌的骚扰。她把臀部向后翘、胸部往前凸、跳跃和装模作样,每隔30秒就斜眼看着萤幕浏览所拍的照片。「她很快就会停下来,」我小声对老公说,一面设法把沙子从我的早餐上面撇掉。「5分钟。」「10分钟。」他预测。

可是我们两个都错了。等她好不容易结束时,已经是整整15分钟后,这时她坐下来,仿佛刚才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躺在毛巾上睡觉,附近的每一个人都傻眼地盯着她看,但她浑然不觉。

沙滩自拍女孩的行为绝非仅有。随着社交媒体爆炸,自我崇拜获得的动能呈指数倍增,这件事只是其中一例。一位独角兽说他有个朋友每天要自拍4、50张照片。有一次他们出去吃晚餐,这位朋友所有用餐时间都在自拍。用餐途中他一度去厕所,竟然还在厕所里做更多的自拍,并贴上社交网站Instagram,等全都做完之后才返回餐桌。

我们都有认识罹患自拍症候群的人,症状包括自我专注到无法想像的程度,导致他们产生一些幻想,包括(但不限于)以为别人会关心你早餐吃什么、今天是你家小孩的半岁生日,或是你正在度有史以来最棒的假期。自拍症候群患者在许多方面都已经跨越那条线,进入一种轻度但广泛的自恋,这些人非常相信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所以无法撇开自己,看到四周的人。

可是人们经常没有察觉,强烈的自我中心不只使人看不清楚身边的人,也扭曲了看清自己真面目的能力。研究已显示,感觉自己有多么特殊的程度,与自我觉察力的程度成反比。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在脸书上贴最多自拍照的人,似乎就最没有觉察到这样的行为对其他人而言有多么烦人。

在检视社交媒体「非个人化的个人性质」时,会发现自恋已然大肆泛滥。在大部分网路交流中看不到其他人的反应或是脸部表情,所以很容易脱离现实、自我中心,又或欠缺思考。研究员称此为「道德的肤浅假设」,超简短的网路互动容易引发快速而表浅的想法,使人以一种缺乏深度的方式看待自己和别人。

自拍症候群不是一个世代的现象,也不限于自我中心的青少年。从当代文学到社交媒体愈来愈关注「我」的现象比比皆是,就连在美国总统办公室里也看得到。一项研究分析自1790年到2012年的美国国情咨文,发现在与别人相关的字眼,如「他的(她的)」和「邻国」的使用次数减少;而自我中心的字眼,例如「我」和「我的(I,me, Mine)」则增加了。

同样地,我自己用Google Ngram(一个网路搜寻引擎,追踪在1500到2008年间8种语言的书籍里的字和词使用的次数)搜寻1500多万本书显示,虽然从1900年到1974年「我」(me)这个字眼的使用减少将近五成,但是在1975年到2008年却增加87%以上!

自拍症候群患者在许多方面都已经跨越那条线,进入一种轻度但广泛的自恋。图/pixabay

社交媒体让人更自恋且缺乏同理心

现在你可能会联想到一个特别自恋的脸书朋友或是自我中心的名流,不过我建议你也自问是如何使用社交媒体的,不论是脸书、Instagram、LinkedIn、推特(Twitter)、Snapchat,或是任何在这本书出版后发明的东西。当你贴一张完美假期的照片时,脑中想的是什么?你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

的自我形象?想要传达的是什么?很少有人会用这样理性或分析的方式来思考自己使用社交媒体的习惯。事实上,他们通常觉得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所以不会去深入思考,而这正是问题之所在。

这显示出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最初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机为何。尽管社交媒体被认为是要与人社交互动使用,但是2015年一项研究发现,维持人际关系通常可能是使用这些平台排在最后的理由,而最重要的原因,是想要把与自己相关的讯息告诉别人,这通常称为「展现自我」。

展现自我本身未必是坏事,但是随着展现自我的增加,同理心却减少了。自从2000年以来,大约就在MySpace、Friendster,以及脸书的其他前驱等网站一窝蜂出现时,人们开始变得比较没有同理心,也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研究显示,与1980年代初期的大学生相比,现在的学生认同「我往往会与比我不幸的人相比较,因而产生较温柔与关怀他人的感觉」、「我有时候会从朋友的角度去思考,设法去理解他们」之类叙述的比例减少11%。

现在你可能在想这个情况是不是鸡生蛋、蛋生鸡,怎能就此下结论说是社交媒体引起自恋?难道就不可能是自恋、没有自我觉察力的人比较常使用社交媒体吗?这些当然也都是重要的问题,其实也有证据显示这两个说法都没错。

我们不妨从第二个问题开始说起:自恋者是不是比较常使用社交媒体?东、西方的研究都显示,自恋者确实把社交媒体当成膨胀的自我观点的出口,花比较多时间张贴自拍之类的自我宣传。

现在回到第一个问题,社交媒体是造成自我中心的原因吗?我们也有支持这个说法的证据。一项研究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并让每一组上网35分钟。第一组把时间用在编辑他们的MySpace 页面,另一组则使用谷歌地图规划上学的路线。研究员衡量两组的自恋程度后发现,花时间在MySpace 上的研究对象分数明显较高,显示社交媒体不但提高自恋程度,而且这个影响几乎是立即显现。

当然,喜欢自拍和帮孩子取独特名字的人通常还未达到可诊断为自恋者的程度,自恋者是一种人格障碍,特征是自视过高,需要权力与别人的崇拜,无法看出别人的需求。研究显示自恋者往往会拥有短暂但亲密的友谊和恋情,但是对方一旦看出他们的本性,恋情就会结束。他们自认为理应得到尚未获得的东西,而且无法忍受批评。

在职场上,自恋的领导人会信心十足地设定一个清晰的愿景,他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表现,主宰决策过程、寻求过多肯定,显示较少的同理心,而且比较可能做出不合道德的行为。虽然他们对自己的领导能力自视极高,但团队给他们的效率评价其实却最低。

图/时报出版提供

研究发现,自恋的总裁对客观的绩效回馈做出的回应比非自恋的总裁少,而且后果通常很严重。研究员查尔斯.汉姆和同事测量标准普尔500 指数(S&P500)企业的总裁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档案里的签名大小,发现总裁签名字体愈大者,以许多指标来看(专利权数量较少、评价较低、资产收益率较差、过度投资、未来收益和业绩成长较低)公司的表现愈差。

除了社会与专业上的结果之外,就连低度(亦即「非可诊断的」)自恋都能一点一点地削弱自信。想想你在网路上呈现的那个你。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那么呈现出的可能是一个经过粉饰的、「期望中的」你,让人对你的生活有过于良好的印象。从脸书的交友状态更新,到选举年时国会议员经常使用推特等等,这些影响的纪录无所不在。例如,在社交媒体上说的负面词语往往少于其他形式的沟通方式,而且更新状态的目的有一半是为了给外界建立良好的印象。

矛盾的是,这种不断宣传期望的自己反而可能摧毁自我,特别是当「实际的」自己和「期望的」自己不相符时(「我去巴黎度假的照片看起来是很棒,可是别人不知道我和老公整个假期都在吵架,我觉得我可能想要离婚」)。当人想方设法说服别人相信自己有多么成功或多么幸福或多么有魅力时,通常不但骗不了人,还会提醒自己有多么不成功、不幸福或不迷人。

• 本文摘自:《深度洞察力》

• 出版社:时报出版

• 出版日期:2018年11月

订阅我们

电子邮件地址 *

如何称呼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