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晦暗时光-王小棣聚焦多元性别的映像

将自我认同的矛盾与成长经历融合,王小棣如今已能将种种人生历练化为作品里感动人心的元素。(摄影/张晋瑞)

「选一条会让你流眼泪的路走。」导演王小棣执导的电视剧《20之后》里有这么一句经典台词。在1990年第一个同志组织成立前,同志是禁忌的话题,大多数的他们不知从何求援,只能自我挣扎,泪水从没少流过,但透过戏剧能够明白彼此并不孤单,找到自我认同。「台湾同志咨询热线协会老年同志小组」出版口述历史书籍,梳理与熟龄同志的相处方式,也使得晦暗时光的苦涩故事,能在如今的多元社会绽放光彩。

王小棣执导的《20 之后》,剧情大量探讨梦想、同婚、性别,透过戏剧帮助同志找到自我。( 图/稻田电影工作室)

在戏剧里重新认识性别

「高中时看了一部同志题材的电影,结束后我一个人坐在中山堂旁的冰菓室,一直掉眼泪,内心想着原来这世界上不是只有我这样啊……」无形中,影剧串联起王小棣的人生篇章,一部电影让他找到对性别认同的出口。后来考上文化大学戏剧系,接着前往美国进修,影剧从此成为他往后人生努力的方向与支柱。

王小棣回忆起初到美国时,发现不少同学都毫不避讳表明自己是同志,这让成长于保守亚洲城市的他相当震撼,却也意识到,性别不需要有太多框架,「无关性别,努力让自己进步、自在生活就好。」回台后的王小棣,成了我们熟知的小棣老师,他发现学生中有个很有才气的男生是同志,便主动且开门见山地和那学生畅聊,希望他不要被性别困扰,专心做好创作,这番话在风气仍保守的1990 年代,给了男学生勇气,之后在影视圈颇为活跃,王小棣也替他开心。

王小棣自承小时候曾不知所措、对性别认同感到为难,更怀疑过自我,哀叹老天怎么给了他一个特别大的难题,但在经历这些人生困顿后,他慢慢体认到跨性别的自己对情感反应相对更敏感,进而化成创作的养分,融入戏剧之中。例如《20 之后》探讨梦想、同婚、性别;王小棣也请「拙剧团」团长李小平一起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柯慈的《屈辱》改编成舞台剧,涵盖对种族主义、性别的讨论。他认为,性别认同从来不是男、女的固定的二分法,而是交杂着各种人生课题而不断改变,因此当回到「喜欢戏剧」的初衷,人生经历的酸甜苦辣,都成了深化影视作品的元素。

上:2019年,王小棣受邀担任凯道同婚宴证婚人欢庆台湾成为亚洲第一个同婚合法国家。(图/台湾伴侣权益推动联盟)下:拙剧团与 Studio Q表演教室共同打造的文学剧场《屈辱》,反思性别的种种课题。(图/Studio Q表演教室)

名正言顺的伴侣权利

王小棣从给予他人鼓励,到见证长相厮守的勇气。一场场同志运动,最终促成台湾成为亚洲第一个同婚合法国家,王小棣并在2019年凯道同婚宴担任证婚人予以祝福,「世界看到了一个地方愿意勇敢为我们拍手喝采。」他指出常在台北街头或小店看见悬挂的彩虹旗,那就像是种讯号,平静和气地沟通性别平权的价值,「台北风景越来越温和了。」

除了台北街头有越来越多同志友善场所,同婚合法对王小棣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在医疗上,终能有名正言顺照顾伴侣的权利。他的挚友兼事业伙伴黎明在2014年因病逝世,由于经历过在医疗上不被认同是家属的时期,王小棣难得说了句重话「真的很不应该」,家庭组成应无关性别,家人彼此扶持守护,才是最重要的课题。如今,他为同志朋友感到欣喜,「能照顾自己的伴侣,真的是件好事情。」此刻,王小棣坐在与黄黎明共同创立的稻田电影工作室,他指着身边的家具:「这都是由黄黎明亲手置办的。」昔日的伴侣在他心中永远保有一席之地,温柔地陪伴。

揭开保守社会下的同志面纱

谈到熟龄同志,台湾同志咨询热线协会老年同志小组于2010 年出版男同志口述历史书《彩虹熟年巴士》,10 年后又推出女同志口述历史书《阿妈女朋友》,直接揭露过去保守社会下的同志面纱,记录台北成为多元城市之前,他们的困境与挣扎。创会理事长喀飞提到,现下的熟龄同志几乎一辈子都在隐藏身分,因此我们主动采集他们的同志故事,对他们来说是无法想像的事,当时贴了很多征求广告都没人来联络,「《彩虹熟年巴士》后来几乎是靠西门町汉士三温暖』的老板阿嬷牵线才完成。到了采集《阿妈的女朋友》故事时,更是依靠同志小组资深理事同平安的女同志社群网络,才有机会采集到真实的声音。」

喀飞观察到,有点封闭的室内屏蔽空间, 是同志在当时的社会枷锁中,能够展现自我的乐土,「像是三温暖、酒吧,或是播放二轮电影时期的西门红楼,都能让同志短暂地卸下面具,真心与人交流。」因此,为了营造可以在户外展现自我的环境,同时又促进熟龄同志间的交流,协会同志小组召集伙伴, 以「彩虹熟年巴士」为名,举办一年两次的户外旅游,至今已走过10 个年头,由于报名条件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因此成为横跨世代、串联同志交流的重要平台。

除此之外,同志友善的长照环境也是现下需要克服的议题,「有些熟龄同志到了照养机构反而无法做自己,或是因为机构的宗教背景,让他们又重新回到柜子里。」于是促成照养环境的彼此包容,也成了协会同志小组的重要任务之一。喀飞提到,目前自己会参加居家服务员训练的演讲,也会走入安养院进行讲课,或是透过软性活动增进沟通, 「我们近期就与台北市老人服务暨日间照顾中心一同举办厨艺比赛,透过料理融合同志故事,化解长者原本对同志的错误想像。」

加诸在熟龄同志身上的传统枷锁,致使他们在成长路上自我怀疑,甚至在固有的社会价值观下,走入异性恋婚姻者更不在少数。于是,透过影像和书本,我们看见熟龄同志的挣扎与困境,并思索着如何建构更加温暖包容的环境,带领熟龄同志走过晦暗时光, 串联曾经迷惘的灵魂。

于今年10 月初出版的女同志口述历史书《阿妈的女朋友》记录了熟龄同志的挣扎与不安。( 图/台湾同志咨询热线协会)

(本文摘自《台北画刊10月号633期》)

《台北画刊10月号6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