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湖大学:杭州“引才”有道
新华网杭州5月16日电(徐乐静 林婷婷)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已成为多方争抢的“香馍馍”。抢占人才,就是抢占城市发展的“制高点”。
西湖大学,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其创校目标:“集聚一流师资、打造一流学科、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简而言之,就是“以一流吸引一流”。
西湖大学“出生”于杭州,预示着杭州将近水楼台先得“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施一公:结构生物学领域的重要领军人物,2008年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全职回国,如今是西湖大学校长。
许田:生长调控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曾担任耶鲁大学遗传系副系主任15年以及耶鲁大学校长特别顾问11年,现放弃耶鲁大学终身教职,成为西湖大学副校长。
仇旻:从事纳米光子学研究,24岁获浙江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6岁获瑞典皇家工学院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34岁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正教授,回国后在浙江大学服务8年,如今是西湖大学副校长。
邓力:世界知名有机合成化学家,是有机催化领域的创始者和引领者之一,曾任布兰迪斯大学化学系主任,如今是西湖大学理学院执行院长。
此外,还有“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彩虹鱼挑战深渊极限项目”发起人崔维成;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曾任南安普顿大学纳米物理和光子学主任、物理与天文学系讲席讲授Alexey Kavokin;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微系统与生物工程讲席教授Mohamad Sawan;“地下河口”理论创建人、从澳大利亚回归的环境水文讲席教授李凌;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研发世界首个实时人脸识别系统的人工智能技术专家李子青等一“墙”学术“大神”。
以上这些“大神”,既是西湖大学从事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他们所在领域的“伯乐”,吸引着全球的“千里马”纷沓而至。
无问西东
任何理念都需要制度来支撑,西湖大学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学就必须在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集众家之长,无问西东。
西湖大学秉持教授治学、行政理校、学术导向决定行政服务的治校方针,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规章制度。其中聘用制度是采用以美国为代表的“长聘与准聘相结合的聘任体系”,设置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含讲席教授)三个职级,分准聘与长聘两类岗位,只要获得长聘,那就将成为终身教授。
对每一位科学家的学术评价,西湖大学也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发表多少论文、有多少头衔不是“唯一指标”,学校主要看其研究是否“剑指”相关领域的最前沿以及实质性进展。
所以,不论是校外招聘,还是校内从“入职的准聘”到“升职的长聘”,西湖大学采用的都是国际通行的“同行评议” 模式。以今年3月23日的第十次全球学术人才招聘面试为例,面试者39位,评审专家有60位,其中包括32位校内科学家和28位外评专家。面试者在个人陈述之后还要接受评审专家的全面考察和审议,可谓是严格至极。
一个更吸引海外人才的因素是,西湖大学实行扁平化的“独立实验室”制度。学院旗下设立一个个独立实验室,每个实验室可以自主进行科研团队的招聘、组建和跨界合作。西湖大学给予独立实验室负责人(以下简称“PI”)最大的信任和自主性,“怎么招人,从事什么研究方向,怎样根据科研需求合理分配项目资金,PI们有很大的自主权”。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西湖大学自成立以来,已经向全球进行了十余次学术招聘,收到了7000多份入职申请。截至目前,西湖大学正式签约的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已有近百名,绝大多数是国外归来。
如何给海外人才回国就职提供尽可能的便利?在西湖大学,往往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海外人才多数在国外有研究项目,必须做好交接等工作,需要几个月到半年时间,为了让他们一回来就可以步入正轨、开展科研工作,西湖大学的基建、设备资产等部门在前期便开始做好无缝对接工作,让PI到位后可尽快开展研究。
李小波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曾在卡内基研究所进行学术研究,现在他是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PI,2017年12月李小波签约,2018年7月正式入职。他的入职过程是对“无缝对接”的最好诠释。
还在美国期间,他就已经着手开始进行独立实验室的规划。2018年1月,发布招聘研究员和科研助理的广告;春节之后,进行面试;2018年4月,实验室的首位科研助理上岗;2018年7月,核心仪器到货,办公区改建完成……
无缝对接除了提前规划独立实验室外,还有西湖大学后勤部门提供的“保姆式服务”,比如用视频直播的方式提前帮助一些海外人才找好住房、布置房屋;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尽力给孩子联系入学的学校,免除PI们的后顾之忧等等。
未来可期
西湖大学就像是杭州一张崭新的“名片”,它在全球的一次次“招兵买马”都成为了杭州这座城市品牌的一次次输出,而它的学科设置及基础研究方向也与杭州多个产业领域密切相连。
未来是知识型经济,对教育的依赖度将越来越高。在波士顿生活了25年的邓力说,在他看来,波士顿作为美国的教育科技中心,“创新不断”、“长盛不衰”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集聚了大批科研教育机构,聚集了大量高端人才。
如此,在浙江大学蓬勃发展、阿里巴巴迅速崛起之后,西湖大学的“鼎力加盟”,显然又成为这座创新之城的一大助力。相信,西湖可期,杭州可期,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