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过的坏事都想不起来? 心理学揭「不道德失忆」真相

▲常常忘了自己做了什么「坏事」,你也有不道德失忆吗?(示意图记者李佳蓉摄)文/Wen-Jing Lin (UCL)大家或多或少都做过些坏事,这种坏并非要你掳人勒索,而是那种不一定称得上犯法,但以狭义标准仍违反了道德准则。比方说,在考烂了的考卷上伪造家长签名、约会过头谎称路上塞车……之类。你上回做这种事是什么时候,还记得当时的细节吗?

关于我们对不道德事件记忆,Kouchaki与Gino两位研究者在一连串实验当中发现一个一致的现象人们能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各类事件,但当我们在回忆自己做过的不道德事件时,回忆却特别模糊,他们把这个现象称为不道德失忆(unethical amnesia)。

研究当中,参与者做了哪些不道德的事呢?

在一连串的七个实验中,其中有个小实验是这样进行的,研究者邀请参与者前来实验室预测铜板正反面游戏。游戏开始前,桌上会放着10张一美元的钞票,参与者总共要丢十次铜板。每次丢铜板之前,他们要先猜待会丢出来会是正面或反面朝上,猜对一次就可以拿走面前的一张钞票。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铜板并不是真的铜板,而是电脑上的虚拟铜板。因为环境布置、电脑画面设计等种种因素,参与者会以为,只有自己知道铜板丢出来的结果。于是,为了多拿几张钞票,有人就选择说谎。比方说,明明猜正面电脑上的结果却是反面,理论上是不能拿钞票,可是有人却为了拿钱,选择欺骗研究者说自己丢出了正面。面对这种情形,研究者实际上其实知道参与者每次丢出的结果,所以得以暗中纪录了大家是否说谎。

结果在70位参与者中,有42.9%的人说谎多拿了钱,其他57.1%的人则完全据实以报。两周后,参与者再度被请回实验室,他们被要求要回忆两件事,一是两周前玩丢铜板游戏的细节,另一则是两周前那天晚餐的细节。结果发现:关于晚餐记忆的清晰程度说谎者跟诚实者是一样的;但是关于丢铜板游戏的记忆,说谎者的记忆比诚实者还要模糊。显示说谎者整体而言记忆能力并没有比较差,只有对于自己说谎这件事的记忆记得比较不清楚罢了。▼说谎者并非记忆力差,而是对自己说谎这件事记忆模糊。(图/取自librestock网站

上述这个例子只是七个实验中的一小部分。在其它实验中,有的是比较参与者现实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跟非不道德行为的记忆;或是请他们想像自己是剧本里面做坏事的主角,事后再回忆剧本内容。不论是哪种情况,研究者都有观察到「不道德失忆」。这种失忆在事件发生后之后并没有马上出现,而是隔了一段时间以后才出现,研究者至少在事件发生两天后、四天后、两周后都有观察到这个现象。如果是关于别人做的坏事的记忆,倒是没有特别模糊。「不道德失忆」的严重程度,甚至可以预测人们会不会再度犯下其他的「小恶」!

一般而言,人在违反心中的道德准则后,会产生两种情绪:罪恶感(我做了坏事!)与羞愧感(天啊我真是一个坏人!)。罪恶感通常是在行为当下或过后立即产生,羞愧感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出现的。羞愧感跟情绪或焦虑疾患有关连,但罪恶感却没有。或许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或许为了维持虚假的良好形象,因而有意或无意地抑制自己回忆这些不光彩的往事吧。

参考文献

Kouchaki, M., & Gino, F. (2016). Memories of unethical actions become obfuscated over tim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3(22), 6166–6171. http://doi.org/10.1073/pnas.1523586113Kappes, A., & Crockett, M. J. (2016).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a Rose-Colored Hindsight.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0(0). http://doi.org/10.1016/j.tics.2016.06.009Tangney, J. P., Stuewig, J., & Mashek, D. J. (2007). Moral Emotions and Moral Behavior.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8, 345–372. http://doi.org/10.1146/annurev.psych.56.091103.070145本文经授权转自:哇靠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