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唐奖永续发展奖 表彰气候变迁开创2学者
2018唐奖永续发展奖得主前美国航空暨太空总署哥达太空研究所所长詹姆士.汉森(James E. Hansen)博士。(图/唐奖教育基金会)
2018年唐奖永续发展奖得主宗座科学院理事会会员维拉布哈德兰.拉马纳森(Veerabhadran Ramanathan)教授。(图/唐奖教育基金会)
2018年唐奖永续发展奖今(18)日颁给前美国航空暨太空总署哥达太空研究所所长詹姆士.汉森(James E. Hansen)博士及宗座科学院理事会会员维拉布哈德兰.拉马纳森(Veerabhadran Ramanathan)教授,表彰他们在气候变迁及地球环境永续性冲击议题上,开创性的杰出硏究。
他们的研究成果引导出的科学论述,为之后国际间相关气候协定及2030永续发展议程之提出,奠定重要基础。
唐奖教育基金会表示,2位得奖人的科学研究,让我们清楚了解人类活动如何伤害地球环境,这些科学基础是采取行动方案的先决条件。2018年唐奖永续发展奖肯定汉森博士及拉马纳森教授的成就,也就是确认了他们在严谨的科学探索、将科学成果以坦率的方式和政府及社会各界沟通、引导并促成多项有益于追求永续发展的政策及行动方案等面向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全球暖化硏究专家汉森博士在永续性的几个领域都是开创者,1970年代他参与建立美国最早的两个全球3D气候模式中的GISS模式,也是首先探讨分析水汽、云量及地表反射度回馈等的交互作用改变时,对全球温度会造成何种影响,并做了定量的解释。他也是第一位整理出全球温度的分布,也是第一位分析出全球温度变化超出了自然变化范围,而提出有全球暖化趋势的科学家。
他也指出温室效应气体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不仅是在现有的排放量,其累积的排放量,更是有深远影响。1988年,时任NASA哥达太空研究所所长的他,在电视转播的美国国会公开听证会上宣告「全球暖化已经发生了」,因为观测的温度上升幅度,已经超出了温度自然变化的范围。汉森博士在美国国会的证词,成为让世人更加了解全球气候变迁议题的一个重要转捩点。
出生于印度马德拉斯(现为清奈),是宗座科学院理事会会员、现任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教授的拉马纳森,在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方面,有开创性的研究与贡献,不但增进大众对气候变迁的基础认知,并且促进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减缓全球暖化及空气污染,在科学-政策连结上,具有深远重大贡献。
拉马纳森是第一个提出氟氯碳化合物(CFC)也属于温室气体的学者,1975年他就指出卤碳化合物,尤其是用在冷冻及制造的CFC,具有温室效应的特性,是非常重要发现,亦即CFC不仅会影响大气臭氧层,也会像二氧化碳一样,对气候系统产生冲击。1987年国际间所签订的蒙特娄议定书,限制了CFC的使用,不仅保护了臭氧层,同时也使气候系统受益,其效益远大于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所能达成的效益。
他在大气褐色云方面的研究,也是开创性的。他提出大气黑碳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并提醒世人注意二氧化碳以外之温室气体,如甲烷、一氧化二氮及对流层臭氧等对全球暖化的影响,并促成世界各国包括孟加拉、加拿大、加纳、墨西哥、瑞典及美国等国家和联合国的环境规划署发起了「气候和干净空气联盟」,目标是希望能减少短生命期的气候汚染物,目前有33个国家加入此联盟。
拉马纳森的另一项主要贡献,就是在南亚及部分非洲开发中国家推动了影响数百万民众健康的Surya计划,主要是推动家庭烹饪使用洁净能源,取代固态生质燃料或煤炭类的使用,以期减少含黑碳的烟煤排放而改善民众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