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氯碳化物属于温室气体」 2学者关注气候变迁获唐奖

▲第3届唐奖永续发展奖得主之一詹姆士汉森。(图/唐奖基金会提供)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第3届唐奖永续发展奖得主今(18日)天揭晓,由前美国航空暨太空总署哥达太空研究所长詹姆士•汉森(James E. Hansen)博士宗座科学理事会会员维拉布哈德兰拉马纳森(Veerabhadran Ramanathan)教授共同荣获。唐奖基金会表示,颁奖给两位学者是为了表彰他们在气候变迁及对地球环境永续性冲击议题上,有开创性的杰出研究。

唐奖基金会指出,国际知名的全球暖化硏究专家汉森博士,1970年代参与建立了美国最早的两个全球3D气候模式中的GISS模式,也是首先探讨分析水汽云量及地表反射度回馈等的交互作用改变时,对全球温度会造成何种影响,并做了定量的解释。「他也是第一位整理出全球温度的分布,同时也是第一位分析出全球温度变化超出了自然变化范围,而提出有全球暖化趋势的科学家。同时他也指出温室效应气体气候系统的影响,不仅是在现有的排放量,其累积的排放量,更是有深远影响。」

▲第3届唐奖永续发展奖得主之一詹姆士•汉森。(图/唐奖基金会提供)

1988年,时任NASA哥达太空研究所所长的汉森博士,在电视转播美国国会公开听证会宣告,「全球暖化已经发生了」,因为观测的温度上升幅度已经超出了温度自然变化的范围。唐奖基金会表示,汉森博士在美国国会的证词,成为让世人更加了解全球气候变迁议题的一个重要转捩点

而出生于印度马德拉斯(现为清奈),是宗座科学院理事会会员、现任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教授的拉马纳森,唐奖基金会认为,他在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方面,有开创性的研究与贡献,不但增进大众对气候变迁的基础认知,并且促进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减缓全球暖化及空气污染,在科学-政策连结上,具有深远重大贡献

▲第3届唐奖永续发展奖得主之一维拉布哈德兰•拉马纳森。(图/唐奖基金会提供)

拉马纳森教授是第一个提出氟氯化合物(CFC)也属于温室气体的学者。他在1975年就指出,卤碳化合物,尤其是用在冷冻及制造的CFC,具有温室效应的特性,这是非常重要的发现,也就是CFC不仅会影响大气臭氧层,同时也会像二氧化碳一样,对气候系统产生冲击。1987年国际间所签订的蒙特娄议定书,限制了CFC的使用,不仅保护了臭氧层,同时也使气候系统受益,其效益远大于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所能达成的效益。

唐奖基金会说,拉马纳森教授在大气褐色云方面的研究,也是开创性的,他提出大气黑碳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并提醒世人注意二氧化碳以外之温室气体,如甲烷一氧化二氮对流层臭氧等对全球暖化的影响,并促成世界各国包括孟加拉、加拿大、加纳、墨西哥、瑞典及美国等国家和联合国的环境规划署发起了「气候和干净空气联盟」。

▲第3届唐奖永续发展奖得主之一维拉布哈德兰•拉马纳森。(图/唐奖基金会提供)

唐奖基金会表示,拉马纳森教授的另一项主要贡献,就是在南亚及部分非洲开发中国家推动了影响数百万民众健康的Surya计划,主要是推动家庭烹饪使用洁净能源,取代固态生质燃料或煤炭类的使用,以期减少含黑碳的烟煤排放而改善民众的健康。

对于两位得奖人的研究,唐奖基金会认为,不但具有科学的创见,同时对全球永续的议题,提供了极好的科学支撑,「他们的科学研究,使我们能清楚地了解人类活动是如何的伤害地球环境,而这些科学基础,是采取行动方案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