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 需长期累积
前些日子媒体报导,国家教育研究院调查2738名国一学生,发现逾6成学生实验课都按照教师或课本的指引操作,很少自己提出研究问题,探究精神不足。此外,有学者也批评部分教师目前尚无能力带领学生想题目,中学现场实验器材也不足。这些实际的教学问题,都会限制新课纲探究与实作新制的落实。
这样的现象可说是必然的,新课纲才起步1年多,老师和学生都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数国高中仍以评量分数和升学榜单为最重要绩效,在有限的课程节数中,有些老师干脆在教室里「讲授实验」,或者播放影片让学生「观察实验」,能做好实验室管理,让学生照着课本做实验,已经是很值得嘉许的了!
现阶段,教育现场要让学生普遍能够自己提出研究问题,做到「以学生为本位」的实验教学,理想性实在太高了!就有大学教授指出,「自己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中最难的关卡,平时专注于研究的大学教师都得花许多时间想,更何况是中学师生。
实际上,就算是每年参与科展的众多作品中,由指导老师「建议题目」的比例也相当高,对于平时就对科学兴趣缺缺的学生来说,没有适切的引导就要自己想问题做实验,可说是痴人说梦。
科学素养,除了科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外,还要有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批判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能力,这些需要长时间与经常性的学习累积,只靠正规的实验课程是不足的。然而只要能透过课程教学的设计,从小学阶段开始,规画自主探究的课程,或在各学科领域中融入,这些科学素养便可逐步建立。当然,另一个重要的关键是,这些在传统教育思维培养出来的中小学老师们,也必须先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才行。(作者为康轩文教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