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才过4天已201人热到送医!今明更高温 防中暑6大重点一次看

▲近来持续高温炎热天气,热伤害就医人数也持续上升,资料照。(图/记者李毓康摄)

记者洪巧蓝/台北报导

连日高温炎热天气,今明两天还可能更热!根据卫福部最新统计,7月至昨日为止才短短4天,就已经有201人次因为热伤害就医。国健署指出,在高温湿热的环境下,当水分补充不足,加上人体的水分流失,可能会引起脱水或热伤害;医师也提醒,避免中暑有6大措施,在高温环境中应该多注意自我保护。

中央气象署表示,未来一周高温炎热,普遍高温可到33到35度,大台北及南部地区有局部37度以上高温发生的机率。气象粉专也透露,太平洋高压强势增强中,而且将在今天、明天达到最强时刻,最酷热的时候要来到。

卫福部国健署指出,在高温湿热的环境下,当水分补充不足,加上人体的水分流失,可能会引起脱水或热伤害,婴幼儿、长者、户外工作者及患有慢性疾病者等高风险族群一定要特别注意。

国泰医院家庭医学科主治医师洪锡成表示,热伤害包括热痉挛、热晕厥、热衰竭,以及最严重的热中暑。热痉挛主要原因与大量流汗造成的体液流失,以及电解质不平衡有关,导致肌肉不自主的收缩而产生痉挛现象,造成肌肉疼痛;热晕厥则是皮肤表面血管扩张散热,使脑部血流减少,导致暂时性的晕厥。

至于较严重的热衰竭,洪锡成指出,是因为体液流失过多,使心血管循环系统衰竭,造成全身血流不足而出现全身性的症状,包括大量出汗、全身无力、头晕、脸色苍白、恶心呕吐、心跳加快等;此时体内的温度升高,不过仍在摄氏40度以下。

若前述症状较轻微时未立即处理,则可能进展至最严重的热中暑。洪锡成分析,此时体温已超过摄氏40度,且出现意识不清等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情形,皮肤表面也因无法散热而呈现干燥烫红的状态,若不紧急处理可能会引发休克、多重器官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致命的并发症。

洪锡成提醒,炎热环境中,湿度对于热伤害发生的影响也非常大;环境中的相对湿度越高,汗水越难蒸发,就越容易发生热伤害,若必须在高温的环境下运动或工作,可借由下列预防措施来减少热伤害发生:

1、避免直接曝晒阳光

可搭立帐篷、撑阳伞,或利用树荫遮阳,也尽量避免于正中午最炎热时进行户外活动。

2、保持凉爽

穿着轻便、透气的衣服,采用风扇或水雾,来降低环境中的温度。

3、补充水分

在高温环境下大量流汗会造成水分流失,必须随时补充水分或是含有均衡电解质的运动饮料,避免等到口渴时才喝水。

4、充分准备

事先准备冰块或冰毛巾,以备即时降温。

5、及早辨识

熟知热伤害相关症状,一有不适须尽快移至阴凉处进行初步处理,并视情况及早就医。

6、注意高危险群

留意身旁热伤害的高危险群,是否有任何身体不适的情形,不可将婴幼儿或老人独自留在通风不佳的室内或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