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高温!中暑死亡率可达6成以上 医师提六点预防

▲夏日高温外出慎防中暑,资料照。(图/记者一中摄)

文/国泰综合医院家庭医学科主治医师 洪锡成

去年6月份开始,台北地区已出现超过摄氏36度的高温,而8月份时气温更达38度以上,面对一年比一年炎热的天气民众因中暑而被送入医院的案例亦层出不穷。事实上,中暑的死亡率可高达6成以上,到底热中暑该如何处理及预防呢?

何谓「热伤害」?

当气温升高,人体体温上升超过所能负荷的程度时,热调节功能便会失效,而导致「热伤害」的发生;热伤害包括热痉挛、热晕厥、热衰竭,以及最严重的热中暑。此外,周遭环境湿度提升,也会造成人体排汗蒸散的速率降低,影响散热,进一步使热伤害的风险增加。

▲近来连日高温,中暑、热伤害民众增加,资料照。(图/记者周宸亘摄)

热伤害会有哪些症状

严重程度较轻微的热痉挛,其主要原因与大量流汗造成的体液流失,以及电解质不平衡有关,导致肌肉不自主的收缩而产生痉挛现象,造成肌肉疼痛;热晕厥则是皮肤表面血管扩张散热,使脑部血流减少,导致暂时性的晕厥。

较严重的热衰竭则是体液流失过多,使心血管循环系统衰竭,造成全身血流不足而出现全身性的症状,包括:大量出汗、全身无力头晕、脸色苍白、恶心呕吐、心跳加快等;此时体内的温度升高,不过仍在摄氏40度以下。

若前述症状较轻微时未立即处理,则可能进展至最严重的热中暑;热中暑除了有热衰竭的症状外,体温已超过摄氏40度,且出现意识不清等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情形,皮肤表面也因无法散热而呈现干燥烫红的状态,此时若不紧急处理可能会引发休克、多重器官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致命的并发症。

热中暑的高危险群

孩童老人糖尿病慢性病患者户外工作者运动员、体重过重、长期服用药物(利尿剂、抗精神病药剂等)等皆为热中暑的高危险群,于天气炎热时更需特别注意,避免中暑。

热中暑的初步处理

若发现旁人在炎热的天气下出现头晕、无力、皮肤烫红等疑似中暑的症状时,绝对不可掉以轻心,除了赶快求救外,亦需要尽快进行初步处理:将患者移至阴凉遮蔽处、除去身上多余衣物利用洒水及冰敷等方式尽量帮患者降温(敷于颈部、双侧腋下及鼠蹊部等大动脉处),并尽速送医。

▲炎热天气,各式消暑小物登场,资料照 。(图/记者张一中摄)

热中暑该如何预防?

在炎热环境中,湿度对于热伤害发生的影响也非常大;环境中的相对湿度越高,汗水越难蒸发,就越容易发生热伤害。台湾各地的湿度大多偏高,因此热中暑的风险相对增加,在高温情形下更需要注意避免热中暑的发生。目前中央气象局已针对高温情形发布警讯:气温达摄氏 36 度以上即为黄灯、气温达摄氏 36 度且持续 3 天以上或气温达摄氏 38 度以上,为橙灯;气温达摄氏 38 度且持续 3 天以上,则为红灯。若必须在高温的环境下运动或工作,可借由下列预防措施来减少热伤害发生:

1. 避免直接曝晒阳光:可搭立帐篷、撑阳伞、或利用树荫遮阳,也尽量避免于正中午最炎热时进行户外活动

2. 保持凉爽:穿着轻便、透气的衣服,采用风扇水雾,来降低环境中的温度。

3. 补充水份:在高温环境下大量流汗会造成水份流失,必须随时补充水份或是含有均衡电解质的运动饮料,避免等到口渴时才喝水。

4. 充分准备:事先准备冰块或冰毛巾,以备即时降温。

5. 及早辨识:熟知热伤害相关症状,一有不适须尽快移至阴凉处进行初步处理,并视情况及早就医。

6. 注意高危险群:留意身旁热伤害的高危险群,是否有任何身体不适的情形,不可将婴幼儿或老人独自留在通风不佳的室内或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