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一张行政命令「党歌变国歌」! 转型正义的下个议题

国旗国歌争议吵不完,国史馆专题演讲、用史料来探讨。(图/记者陈俊宏摄)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元旦刚过,许多人都早起唱国歌,但现行国歌源自国民党党歌,其中「三民主义、吾党所宗」等词被视为「党国遗毒」,引发许多争议;不过国歌其实原本是「公开征集」,但6千首收到的投稿都没有一首可以用,国民政府便在1937年以一张行政命令,宣布「党歌成为国歌」,在今日也成为转型正义议题之一。

现行的国歌歌词源自「黄埔训词」,是1924年孙中山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的训词演讲,在1928年成为中国国民党的党歌;1930年,国民党成立的国民政府决定以党歌暂代党歌,并开始「公开征集国歌歌词」,由北大校长蔡元培担任负责委员,但一直到1936年底,征集的歌词虽然达6000多件,却没有一件通过决议、成为新国歌。

1937年,在征集无结果下,国民党中常会议中,决定将党歌作为国歌,并颁发行政命令到各机关,短短一句「兹规定以中国国民党党歌,为中华民国国歌,此令。」便让这首「三民主义」担任国歌80年之久;中途虽然也有许多国歌拟订,但依然不了了之,1947年即将行宪时,也决定「在政府未颁订新国歌前暂仍照旧」。

▲党歌变国歌只是因为一张行政命令。(图/翻摄国史馆档案史料文物查询系统

长期致力于研究党国统治时期历史苏瑞锵,是国北教大台湾文化助理教授,他表示,1945年,国民政府统治台湾,这首「建构于中国的党国歌,也就成了台湾、中国的新国歌」;但1949年后,中国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与这首歌没有关联的台湾,却因为政令教育媒体宣传以及惩罚机制,使这首党国歌传唱至今。

苏瑞锵认为,无论有争议的歌词、以党歌为国歌、还有「行政命令能决定国歌?」的法律位阶,都是战后台湾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同时也是一项争议、一项不能避免的研究;尤其在强调转型正义的今天,面对这样的历史课题、引发的种种疑虑、争论,也是不能回避的重大现实议题。

存放许多珍贵史料的国史馆,同时也搜集许多有关台湾民主化及转型正义的资料,今年起举办多场专题演讲,苏瑞锵也即将在4日主讲这起「国歌争议」;民众可以上国史馆报名、或是在脸书观看直播,共同参与转型正义的探讨、史料的检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