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约提亚古庙之争 撕裂印度

位于北方邦古城阿约提亚,被印度教徒视为罗摩神的诞生圣地。图为阿约提亚萨拉育河畔的罗摩神雕像。(美联社

去年11月9日,印度最高法院对延续数十年的北方邦阿约提亚寺庙之争,裁定印度教徒可在清真寺遗址建造神庙,印度教徒闻讯疯狂庆祝。(美联社)

去年11月9日,印度最高法院针对延续数十年的北方邦古城阿约提亚(Ayodhya)寺庙之争,作出历史性判决,允许印度教徒在有460多年历史的清真寺遗址上建造神庙。这项判决不仅让印度教徒相当开心,也被视为总理莫迪的政治胜利。表面上2大宗教争端已经解决,但此事可能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在信仰多元、宗教冲突不断的印度,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分歧仇恨恐怕只会越演越烈。

印度是全球穆斯林最多的国家,有2亿穆斯林,伊斯兰教则是该国第2大教信徒全国13亿人口的14%,而该国传统宗教印度教信徒约占全国8成人口。8世纪时,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帝国扩张,传至印度,10世纪后,北印多数王朝统治者都信奉伊斯兰教,特别是蒙兀儿王朝,因此留下许多伊斯兰建筑,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泰姬玛哈陵」。数百年来,主要为「达利特」(指印度教中的贱民阶级)信奉的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发生无数冲突,造成印度与巴基斯坦在1947年分治;如今这2大宗教依然存在深刻矛盾。

本次争议的核心阿约提亚,被印度教徒视为罗摩神(Rama)诞生圣地,后经蒙兀儿王朝统治。当地原有1座建于1528年的巴布里清真寺(Babri Masjid),1992年12月,该寺遭大批印度教徒夷为平地。此事引爆1947年英国结束殖民统治印巴分治后,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最严重的暴力冲突,造成大约2000人丧命,死者多为穆斯林。此后政府下令,禁止公布该座清真寺被毁照片

部分印度教徒主张,蒙兀儿君主巴布尔在该处拆毁了1座印度教古庙,才得以兴建巴布里清真寺。早在1950年,印度教组织「无念教派」(Nirmohi Akhara)就该处拥有权申请法院判决,让「罗摩神庙-巴布里清真寺」案件一路缠讼至去年。之后,最高法院引述印度考古局报告指,清真寺遗址下有印度古庙残骸,故裁定土地属于印度教,穆斯林团体可获得另1块土地以兴建清真寺;中央政府也应成立信托基金,管理并监督印度寺庙兴建。

政府公布判决前,忧心引发动乱,因此增派4000名准军事部队严阵以待,许多商店关门,学校停课数天,未免谣言散播,部分城镇更一度「断网」。判决出炉后,穆斯林团体表示不再上诉,局势也未如先前预期般大乱。不过,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明争暗斗,绝不可能就此画上句点

事实上,自莫迪领导的「印度教民族主义人民党于2014年首次掌权以来,印度的社会和宗教分歧不断加深。在阿约提亚建造印度教寺庙的呼声,大多来自人民党的议员、部长和领袖。由于印度教认为牛是圣兽,严格限制牛只销售和屠宰,教徒因此动用私刑,杀害了数十名穆斯林牛贩,引发双方紧张。

此外,去年7月,内政部宣布针对阿萨姆邦实施人口普查,被认为是针对穆斯林的大清算。今年1月,《公民身分修正法案生效,允许至印度满6年的孟加拉、巴基斯坦、阿富汗6个宗教少数群体取得公民身分,唯独排除穆斯林,此事再度成为穆斯林与印度教徒新一波斗争的导火线。双方不仅持利器互殴,许多车辆、建筑物、清真寺遭到破坏与纵火,甚至传出警察鼓励暴民破坏穆斯林的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