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法院判决引担忧 司法院称只做这件事

司法院推动让生成式AI来撰写判决,立法院今备询司法院秘书长吴三龙,立委谢衣凤担忧,该模式是否会变成「有罪判决产生器」。吴三龙回应,司法院仅用于初步立稿,仍由法官去认定犯罪事实,斟酌有罪无罪。(姚志平摄)

司法院推动让生成式AI来撰写不能安全驾驶、帮助诈欺2类犯罪的裁判草稿,AI是否能取代法官,引发外界极大疑虑。立法院今备询司法院秘书长吴三龙,蓝绿立委纷纷关心AI议题,立委谢衣凤更质疑,该模式是否会变成「有罪判决产生器」,吴则回应,距离真正AI生成还有很遥远距离,司法院仅用于初步立稿,仍由法官去认定犯罪事实,斟酌有罪无罪。

谢衣凤表示,司法院生成式语言系统草拟判决书,未来将负责提供帐户、不能安全驾驶等案件,司法院预计何时会验收试办上路,目前是否已使用该系统。吴三龙回应,所谓AI生成式结果,一定要投入大量成本,司法院仅用在初步立稿,法官仍要字字斟酌。

司法院资讯处补充,AI系统目前初步开发完成,现在还在系统调整阶段,预计不能安全驾驶案件会会在11月上路,目前仍未使用,也已择定士林、台南地院试办。

不过,谢衣凤质疑,英国已有法官用CHAT GPT写判决,该法官警示,对于没有做过的判决,一定要提防AI捏造假案例,美国更有法官运用AI草拟,导致判决错误,在AI没有立即准确协助状况,是否造成错误稿件生成?是否会变成有罪判决产生器?

资讯处回应,目前系统是使用自然语言、规则式生成,只有小部分使用AI,仍由法官认定事实;吴三龙说,目前还没有进入到那样的情况,是否有罪要法官斟酌,运用AI仅是让重复性的文句不用每句都要重复写。

立委吴玉琴也对AI草拟判决提出疑虑,询问草拟判决做法为何?吴三龙则再度强调,仅负责初步立稿,判决每篇要写一千字,基本架构有600、700字,运用系统后,法官可以少写一些字,完全的AI生成还要花很多成本,司法院经费有限,目前仅协助做资料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