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业掀抢人大战 传产工厂竟用半薪挖到台积电、友达人才

振锋企业董事长洪荣德(右)(摄影者:程思迪)

半导体业掀起的全台抢人大战越演越烈,然而营收规模、薪资水准都矮人一截的传统制造业,难道只能坐困愁城?

那可不一定!因为决定人才流向的关键因子,并不只有薪资,还包括有没有发挥所长的舞台、能否兼顾家庭与健康、未来发展性等,也都是展现企业魅力的关键条件,只要能洞察人才需求,就算平均年薪不到台积电一半,照样有机会抢赢高科技业。

在台中大肚山下的制造业传产聚落中,就有一家卖吊钩的黑手厂成功办到。

10年前,它年营收仅约10亿元,论规模,不到面板大厂友达的3百分之1:比年薪,是台积电平均年薪逾239万元的一半以下,比起人家生产面板或晶圆等科技产品的抢眼,它铸造的吊钩显得平淡无奇,照理是这波人才大战首当其冲的受灾户。

但10年后,它在没有大幅调薪的条件之下,逆势抢到友达、台积电等高科技人才,成功筹组一个「科技内阁」,克服传产人才荒,还借力使力,突破数位转型的难关,交出10年营收成长幅度达200%的漂亮成绩。

它,就是今年36岁、市占率达65%的全球高空防坠吊钩霸王──振锋企业,这盘抢人布局的关键人物是董事长洪荣德。

「我们总经理是友达厂长、采购是鸿海来的,工厂制程是台积电的,还有联电、亿光等科技业主管也都在这里。」洪荣德说。

贯彻经理人最大,

高发挥空间收服友达厂长

先算一算,这家黑手工厂逾5成一线主管来自半导体与电子科技业,而且几乎全在近5年人才竞争最激烈时刻入伙,究竟这家吊钩厂凭什么办到?

有3大关键:传产业罕见的专业经理人制、贴近高科技业的数位平台、抢攻想家的海「归」族。

看专业经理人制,振锋前总经理、现任义成工厂总经理姜智睿说,传产改革最难的是,第一是家族信任,第二是人才,而振锋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家族信任,愿意落实专业经理人制度。

「洪董愿意百分百信任专业经理人,所以就连我退休的接班人,也让我亲自面试跟录取,家族企业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姜智睿说。

振锋洪家父子为了落实该制度,不仅尊重专业经理人的接班判断,甚至在转型改革时期,为了避免多头马车,不只身为创办人的洪荣德,必须在确认企业转型方向时,做到「让大家感觉不到我在」,甚至身为第二代的振锋业务部副总经理洪𬀩杰也说,「你看我是第二代,但我在公司没有任何特权,所有决策都必须经过总经理同意才行。」

这样「就算创办人同意,但专业经理人不同意就不能做」的求才低姿态,正是组建「科技内阁」的第一步,因此成功换到姜智睿钦点的总座接班人、前友达厂长林衢江加入。

「如果不是专业经理人制,我不会来,薪资都不如人,却连发挥空间都还要创办家族绑手绑脚的话,怎么可能会有人想来。」林衢江说。

简单说,这位友达前厂长愿意屈就较低薪资,看上的是,从科技业小螺丝变身传产大掌柜的历练机会。

但1个新问题是,就算洪家父子敢授权,隔行如隔山,高科技业学会的绝世武功,难道没有到了传产业发挥不出功力的风险?

数位转型,员工跑一半

反视为补足数位人才机会

洪家父子靠1场流失近半员工的惨烈数位改革突围,「那时候,我们客户掉了,供应商没了,人也跑了。」洪𬀩杰说。

那是2009年金融海啸刚过,企业元气还未回复,洪荣德本着「勤耕雨读」的思维,认定越辛苦的时候,越是改革企业体质的时候,因此投资上百万元,开始推动包含SAP等国际大厂的数位平台软体上线,想比同业更早完成数位转型,垫高竞争门槛。

让这位2代主与幕僚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千亿或百亿元跨国大企业使用的数位软体,要套进10多亿营收的小企业,大到组织架构改造,小到产线环节的讯息上传,究竟应该是当天更新、当周更新或当月更新,全都必须重新对焦。

因此,一路都处于边用边改的拼装车状况,原本超过2百名员工,因数位转型,不理解「原本做好好的,为何要改革」,也爆发严重离职潮。最惨时,只剩约一百位员工,改革过程中,内部混乱也影响出货效率与品质,所以连客户、供应商都有抗议,甚至转单找别人做。

「我相信,科技是进步的,后面我们自然有方法解决的。」洪荣德说。

在这个理念带领下,面对数位转型危机,他不但没被打倒,反而视人力缺口是补足数位人才的好机会,他也进入政大念书,引进包含产学合作、实习生等学校资源。

从振锋实习生晋升开发部经理的陈峰维说,一开始几乎是不同部门三天两头就吵架,但慢慢变成1周吵1次、1月吵1次,就这样从数百个问题开始解决修正,至今所有人都有足够敏感的数位神经,遇到问题时,第一个问题都已经聚焦到:「这有没有办法用数位解决?」

原本「小孩穿大衣」的数位平台也被修剪得更合用,能发挥「杀鸡用牛刀,游刃有余」地步,这个贴近国际科技大厂的数位平台基础,除能提升整体生产效率与品质至少1成以上,还让包含台积电工程师等跨界人才有办法发挥战力,成为吸引人才的一大利器,让当年只剩百人的员工规模,茁壮到逾4百人。

「我看了也吓一跳,原来高科技知识真的能帮到传产升级,因为他们有很多系统都跟台积电一样,很好复制过去成功经验。」台积电前制程工程师、振锋工务部经理林瑞文说。

减压、返乡、陪家人

打中科技中产海归族需求

最后,则是抢攻海「归」族。振锋财会部协理陈嘉龄也透露,放弃理工科职场新鲜人,锁定30岁到50岁左右的科技厂中生代,尤其是海「归」族,也是抢人成功的1大原因。

这背后原因就在于,理工科刚毕业不久的职场新鲜人,没进过职场,没家庭包袱、又身强体壮,只要薪资好,什么都不怕,因此相对低薪的传统制造业很难抢赢科技大厂。

但海「归」派就不同了,因为他们早存到钱,能忍受短期减薪,而且对于科技业卖肝换钱的生活有惨痛体验,他们不仅想减压,更想回故乡陪家人。所以,传统产业不需要像半导体业24小时待命、相对合理的工作压力,只要能提供让科技人兼顾家庭与健康的配套,就有机会抢到人。

此外,这家企业已经启动首次公开发行(IPO)上市布局,这不仅确保此时加入的战友,有更高的升迁位置,同时未来还可能有稳健调薪、员工认股等福利可以期待,让科技人才的收入有望重返高点。也就这样,让这家小工厂在人才战成功逆袭科技大厂,同时也有信心,力拚2028年营收破1百亿元的新目标。

「老实说,我实际有的,已经超过我要的,因为这一帮人强到对公司的热爱、拥抱科技的心态,都超乎我的预期,我说,我很幸福就是这样。」洪荣德说。

振锋让我们再次看见台湾中小企业的生命力与韧性,原来高科技抢人,是问题,也不是问题,差别就看企业主,能否洞察人才的需求,并愿意为了人才做出改变。

商业周刊17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