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案死者驗出米酵菌酸…專家指下毒機率降低 再揭後續1關鍵重點
台湾大学毒理学研究所教授姜至刚(右)表示,米酵菌酸的半衰期为102小时,过去相关文献的死亡率介于30%至100%。记者林俊良/摄影
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卫福部今天晚间公布死者解剖结果,证实验出台湾首见的毒素「米酵菌酸」。台北荣总职业医学及临床毒物部主任杨振昌表示,后续还有很多事需要厘清,包含检出浓度、餐厅料理环节、食材等,他认为「下毒」的机率降低许多,反而是如何污染才是关键重点,一旦找出污染源,后续才有办法订出防范机制。
杨振昌表示,台大法医所的检验结果出炉,虽然显示死者体内有米酵菌酸,但还是建议要等第二家实验室的结果,也证实有米酵菌酸,这项检验才不会错误,若只有单一实验室的结果,该实验室的方法需要确效,结果才较为准确。检验结果出炉,后续还得关注「浓度」,因此卫福部次长王必胜提及,所有住院患者都需要检验,就是为了厘清,米酵菌酸导致民众致命的浓度为何。
杨振昌表示,如果其余都有食物中毒反应的患者,体内都有米酵菌酸的反应,就能认定米酵菌酸是此次事件的「单独祸首」,下一步再查是哪一个环节出错,是玉米还是椰子出现米酵菌酸,还是刻意使用遭到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
依目前的案情发展进度,他认为「下毒」的可能性较低,下毒者要确认米酵菌酸的致命浓度才有办法达到目的,如果真的是下毒,那下毒者太高明,且米酵菌酸在国外也是相当少见的毒素,他认为,方向应该还是食物发酵导致米酵菌酸,进而让用餐者中毒。
杨振昌表示,现阶段在尚未厘清毒素的产生之前,谈预防有其难度,待后续进一步米酵菌酸的浓度等结果出炉后,主管机关才有办法订定防范措施,避免类似的情形再发生。民众目前的自保方式则是,降低食物滋生细菌的机会,食物尽可能在2小时内使用完毕,未吃完的食物则确实冷藏,避免毒素出现。
台北荣总职业医学及临床毒物部主任杨振昌表示,验出米酵菌素后,还有很多事需要厘清,但「下毒」机率大幅降低。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