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毒素所致 将验米酵菌酸
台北市卫生局26日晚间与卫福部食药署、疾管署及专家一起调查宝林茶室信义A13店发生疑似食品中毒事件,现场抽验高丽菜、豆芽菜、粿条、鸿喜菇、香兰叶及酱油,由食药署携回调查。(台北市卫生局提供/蔡佩珈台北传真)
台北市「宝林茶室远百A13」发生食物中毒事件,酿2人死亡,还有4人在加护病房救治中。卫福部27日召集毒物专家、收案医院、疾管署、法务部等召开会议,专家推测应非微生物污染,偏向是毒素引起,将检验米酵菌酸。
,至昨日为止,卫福部共接获11名食物中毒个案,其中2人已过世、3人在加护病房、1人在普通病房、5名轻症患者则已返家休息。另有2例新通报,还在厘清是否相关。卫福部说,经调查,送医的个案都曾在3月19日~3月22日前往「宝林茶室」用餐,且食用粿条、河粉。
卫福部昨日傍晚6点召集会议,成员有6位毒物专家、疾管署、食药署、法务部法医研究所、环境部化学署,以及新光、马偕、北医、三总的医师代表、台大副校长张上淳。会议主要目的是交换讯息,会中各代表也有充分发言。
「我们都觉得,最有可能是从食物来。」卫福部次长王必胜表示,目前专家的想法偏向认为是毒素引起,而非微生物污染。至于是什么毒素,大家讨论了很多,许多专家都认为米酵菌酸可能性高,原因是专家们查了文献、国外案例,发现病患都有急性肝脏衰竭及胃肠症状,如恶心、呕吐等,病程也类似,这些都与粒线体伤害有关,而米酵菌酸也会作用在粒线体身上。
卫福部呼吁民众,过去2周内若曾到「宝林茶室」吃饭、出现症状,务必多留意。另也通知各大医院,如果发现有类似症状者,必须回溯,也要注意有无到过「宝林茶室」,并向卫福部通报。急诊室若遇到类似的病人,卫福部也讨论了治疗方针,提供医师参考。
公卫专家何美乡指出,目前尚未厘清的关键资讯是,食物在烹调前保存温度的SOP,盼此次食安事件尽速落幕,并借此机会让食物保存细节,列入餐饮业重要管理项目。
米酵菌酸--小档案
「米酵菌酸」病源多来自玉米、黄豆制品、米或椰子制成的发酵食品,因保存不当产生毒素,其无色、无味、耐高温,毒性很高,可能产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肠胃症状;中毒者可能合并有肝、肾等多种器官衰竭,只需1毫克就会导致死亡,致死率达到40%至100%。
「米酵菌酸」目前尚无特殊疗法或解毒法,也不能透过洗肾排除毒素,仅能运用支持性疗法。国内还没有该类中毒案发生,但若回顾中国大陆案例,该类中毒死亡率可达到3成。(魏怡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