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驗出米酵菌酸 專家:致命濃度、菌種來源仍待釐清

「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2死,卫福部昨证实死者验出「米酵菌酸」,民众更加关注食安问题。本报资料照片

宝林茶室中毒事件已酿2死,卫福部昨公布首位死亡的39岁个案解剖结果,身上验出毒物「米酵菌酸」。专家表示,检测结果出炉后,还必须注意实验方法及毒素致命浓度,且米酵菌酸是由特定细菌产生,必须尽快找出源头,避免该菌种在台湾落地生根。

疫情调查专家何美乡表示,产生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生长环境相当普通,对环境要求不高,主要生长在室温32度以下环境,若酸碱值适中即会繁殖,进而产生致命毒素;中国大陆是近年米酵菌酸中毒事件较多的地区,可知该细菌已在大陆落地生根。台湾首要之务是避免该细菌进入台湾生态链、食物链「落地生根」,最好的情况是污染源来自进口食品,而非本土食物。

何美乡指出,米酵菌酸污染事件最初发生在印尼,在椰子的椰肉中产生该项毒素,后来也有碳水化合物发酵过程产生毒素等案例,除了各界提出、通报案例都有食用的炒粿条外,不可排除其他酱料、食材污染,也必须检视食材保存过程有无冷藏,这是避免毒素产生的一大关键。

台北荣总职业医学及临床毒物部主任杨振昌表示,验出米酵菌酸之后,后续还有很多事需要厘清,包含检出浓度、餐厅料理环节、食材等,他认为「下毒」的机率降低许多,反而是如何污染才是关键重点,一旦找出污染源,后续才有办法订出防范机制。

杨振昌也说,若只有单一实验室的结果,该实验室的方法需要确效,结果才较为准确。检验结果出炉,后续还得关注「浓度」,因此卫福部次长王必胜提及,所有住院患者都需要检验,就是为了厘清,米酵菌酸导致民众致命的浓度为何。

「如果其余都有食物中毒反应的患者,体内都有米酵菌酸的反应,就能认定米酵菌酸是此次事件的单独祸首。」杨振昌表示,下一步再查是哪一个环节出错,是玉米还是椰子出现米酵菌酸,还是刻意使用遭到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