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家乡建设家乡的深厚情感

长篇小说《红日》一经面世,就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1960年初,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决定将《红日》搬上银幕。这是继《南征北战》之后新中国拍摄的第二部大型战争故事影片,执导这部影片的也是《南征北战》的导演之一汤晓丹

汤晓丹擅长战争题材创作,并且深知音乐对于一部电影的意义,所以摄制组一成立,汤晓丹就“点将上海电影制片厂吕其明为影片作曲。吕其明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电影作曲家。1956年,年仅26岁的他接到为上影厂影片《铁道游击队》创作插曲任务,结合自己之前在抗日根据地的生活经历,采用山东民歌的典型元素,创作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深情明快又充满着浓郁乡韵歌曲,随着电影的上映被广为传唱。

巧得很,这一次影片《红日》的故事发生地也是在山东。

吕其明经历过山东解放战争,也学习过大量山东民间音乐,再加上此前创作《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经验,所以对完成作曲任务抱有信心。他认真读了吴强的小说原著,做了充分的案头工作,把整个创作计划、音乐设计等都安排妥当。

在和导演汤晓丹反复研究的过程中,他建议,中间要增加一首歌曲。因为这部电影围绕战争叙事,从头到尾非常紧张,都是战斗的大场面。写一首插曲,能让电影起承转合得更从容一些,有张有弛,这样才有味道。

汤导接受了吕其明的建议。对于歌曲应该写什么,吕其明也有了初步设想:要写就写对家乡感情。不仅是反映孟良崮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也要反映出解放军战士热爱家乡、保卫家乡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音调与节奏上要与后面表现孟良崮战斗场面的音乐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更加深入的艺术感受。

这就是《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了。

当时,吕其明正担任上海电影乐团团长。在接受《红日》任务半年后,作曲家肖培珩被调来任他的助手,并准备一起去深入生活。刚刚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杨庶正被分配到上影厂任作曲,临时借住在乐团的集体宿舍里。应杨庶正的要求,吕其明带上他们一起去《红日》的拍摄地深入体验生活

到了胶东,他们住在剧组里。有一天,三人在路上看到前面有个山头,树木郁郁葱葱,问老乡那是什么地方,原来是胶东人民为纪念革命烈士修建的一座烈士陵园。他们就走过去,大汗淋漓爬上山顶,放眼四望,激动得不得了:天上飘着白云青山葱绿,一层一层的梯田尽收眼底,朴素而又让人沉醉!就在这个情境下,三人你一言我一语,你一句我一句,歌词出来了。“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风传。哎,谁不说俺家乡好,得儿呦依儿哟……”

定稿后,吕其明对曲调怎么写提出了具体的构思和要求,三人商量后分头作曲。杨庶正写得比较快,最早拿出来,基础也很不错。于是在这个基础上,合作进行了细节修改,最终把曲子定了下来。《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从策划到银幕歌声都凝结着集体的智慧。

这首歌在胶东拍摄地给摄制组主创人员试唱时,就受到大家的喜欢,但也有人觉得太长了,3段词在电影里最多唱一段。摄制组的心情可以理解。当时,《红日》的拍摄非常艰苦,演员穿着棉衣烈日下暴晒拍戏,汗水浸湿棉衣裤。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的镜头,每一寸胶片都非常珍贵。而这首歌要把3段歌词完整唱完,需要4分钟左右,配合歌词的场景就有几十个镜头,如果保留这些镜头,不少战争镜头就必须剪掉。

然而,对词曲创作者来说,这3段歌词已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表现了战士们对家乡的热爱,以及保卫胜利果实的决心,裁去哪一段似乎都不合适。意见不一和艰难取舍之下,最后还是导演汤晓丹拍板,从艺术效果出发,3段全用。最终,《谁不说俺家乡好》完整呈现在电影中,为战斗最后的进攻高潮和胜利酝酿了情绪,为解放军英勇无畏的拼杀铺就了一层情感底色

2007年我国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飞上太空,《谁不说俺家乡好》作为由大众选出的30首歌曲之一,伴随嫦娥一号响彻太空。保卫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代代传承,这首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歌曲也会被久久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