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步入武汉后尘 公卫专家建议采「芬兰式社交」
台大公卫学院副院长陈秀熙建议采取「芬兰式社交」,认为可能是避免走上武汉式封城的可行方法。(图/Pixabay)
对抗新冠肺炎(COVID-19),有最新大方向,台大公卫学院副院长陈秀熙建议采取「芬兰式社交」,也就是人与人之间至少距离1公尺,这个看似有点冷漠的距离,现在可能是避免走上武汉式封城的可行方法。
健康的人到底要不要戴口罩陷入分歧,台大公卫学院2日提出折衷作法,建议各企业能让员工分时段上班,让通勤人潮分流。如果做不到,则以1公尺为衡量标准,捷运、公车、长程巴士上彼此距离超过1公尺就不需要戴,反之则戴上口罩比较安全。
1公尺有多长?简单来说就是2个肩膀的距离,这对亚洲文化来说显得生疏,却是北欧芬兰人的日常,他们就连排队也彼此相距1公尺以上,甚至逼近2公尺,以不打扰他人为最高指导原则。疫情延烧之际这个距离能救命,公卫专家认同,1公尺正好是避免密切接触的安全距离。
(网路上流传的经典图片:芬兰式排队,彼此距离至少1公尺。图片来源:取自reddit网站)
◎芬兰式社交,保持距离是礼貌
2019年《世界快乐报告( 2019 World Happiness Report )》排行,芬兰蝉联全球最快乐国家,紧接是丹麦、挪威和冰岛。
芬兰GDP在北欧国家中虽然算不上第1,但综合社会安全网、个人自由,以及工作与生活平衡度,芬兰人快乐程度最高。其中「个人自由」格外耐人寻味,因为芬兰也被认为是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天堂,在芬兰,不互动、不寒暄、不热情,都不会被认为没有人情味,反而是礼貌的表现。
(芬兰人以不侵犯彼此空间为最高原则。图片来源:Pixabay)
芬兰人认为如果没有重要事情要讨论,就不需要特别对话,芬兰还有句俗谚:「沉默是金,交谈是银」。
因此即使是好友,也不见得要时时打开话匣子。公车上的双人座如果已有一人在位置上,他们多半不会再入座;公车候车亭下如果已经站了人,他们宁愿在候车亭外吹冷风。
◎重视个人空间,芬兰人的社交恐惧症
这种回避互动的文化,被芬兰插画家柯尔霍宁(Karoliina Korhonen)画成一系列有趣图文,集结成《芬兰人的恶梦:你今天社交恐惧症发作了吗?》一书,大受欢迎。
在她笔下,芬兰人内向、害羞、不喜欢社交、需要私人空间,所谓的「芬兰人恶梦」包括:电梯里只有自己和1个陌生人、被要求当众发言、对话时对方突然靠得很近等等。芬兰人不善长群体生活也抗拒社交,背后原因可能和地理环境和语言文化有关。
(芬兰人尽量减少交谈与互动。图片来源:Pixabay)
芬兰地广人稀,城市间距离遥远,让芬兰人一向习惯独处。语言方面,芬兰有两种官方语言:芬兰语与瑞典语,另外大多数人从6、7岁开始学习英语。在相对复杂的语言环境下,芬兰人经常需要使用第二、甚至第三语言来沟通,因为无法时时以母语尽情表达,芬兰人宁愿不说话,也不希望辞不达意。
当然,以上都只是部分学者的推测,芬兰人的沉默可能没那么复杂,只是基于一份尊重而已。赫尔辛基大学(University of Helsinki)欧洲史教授科尔布(Laura Kolbe)认为,芬兰人丝毫不觉得安静或不说话是负面行为。他们重视个人空间,专注做自己该做的事。
(芬兰人在三温暖的小小空间中,反而能彼此侃侃而谈。图片来源:Pixabay)
◎芬兰人的例外:三温暖
虽然芬兰人谨守1公尺分界,但在一个场合中会暂时拉近距离:三温暖。事实上,芬兰是三温暖的发源地,三温暖的原文Sauna就是芬兰语。
芬兰人爱泡三温暖,在三温暖里可以坦诚相见,也能听见他们互相高声谈笑,和平时公共场合中安静、自制的形象截然不同。可见芬兰人对亲密感没有障碍,只是不喜欢突然侵入彼此的空间。当亚洲式的聚餐、寒暄在武汉肺炎中加剧疫情,不妨考虑芬兰式社交,改变人与人互动方式。
参考资料:New York Times、The World Economic Forum、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