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讯/KANO奇迹 热血召唤野球魂

文/曾嬿卿、赵佳美

1931年的嘉义农林学校,一支从未赢过球棒球队,在教练近藤太郎铁血训练下,由台湾汉人、原住民日本人合组成军,一年后赢得台湾冠军,打进日本甲子园。这则传奇故事,在八十年后,被魏德圣率领的「三族共和团队,花了两年多,合力打造出《KANO》奇迹,让观众电影院里感动流泪。

棒球一直是台湾的国球,可是却因为政治问题,让国人一直不了解在日治时期台湾的棒球运动:既不知1921年花莲原住民即有一支「高砂球队」、23年的「能高团少棒,还远征日本,大胜日本球队;更不知31年到36年间,嘉义有支「嘉农队」五度打进日本甲子园球赛。《KANO》就在还原这段被遗忘的历史

甲子园球赛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不像职棒功利高中棒球队讲求体育精神荣誉感,那种为棒球拚命、「一球入魂」的精神,才是棒球运动的最高境界。在台湾,棒球曾是国人的共同记忆与骄傲,曾几何时,为赢而赢、为赢而不择手段,却让棒球变质,在台湾什么都假的当下,这样一部教人「不要放弃」的电影,难怪会刮起一阵热血旋风

前总统李登辉看完电影后,也说自己都流眼泪了:「这不是只有打球,透过打球本身,每一个人奋斗、有目标、大家团结、认同,最重要要有好的领导者来训练人才,这是台湾成功最好的例子。」《KANO》讲的是团队合作、不能输的精神,对于现时「怎么看自己都不顺眼」的台湾民众而言,不啻是一部很能激励人心励志电影。

剧本动人:挖掘尘封历史 故事激励人心

但是光靠「精神召唤」,别说无法把非球迷吸引到电影院,连球迷都不一定埋单,这部戏能赢得台湾观众喝采,票房一举冲上1亿5000万,制作团队接连三记好球,功不可没。

好的故事是一部戏的成功要件。KANO这支烂球队,如何在治军严谨的教练打造下,脱胎换骨,而在甲子园球场上,明知会输、还拚搏到底;这不是杜撰的故事,这是真实的历史。而在那个充满种族歧视的时代里,这支被戏称为「鸡尾酒」的「三族共和」球队,近藤教练以「只挑人才、不挑人种」的思维,更是具打破种族与阶级藩篱的远见。

这个故事,是大约2005年魏德圣在筹拍《赛德克巴莱》翻找台湾史料时,无意中看到嘉农日语发音KANO)棒球队的故事,颠覆了一直以来以为台湾棒球起源是「红叶少棒」的认知;原来,比红叶少棒更早30多年前,台湾的棒球已是扬名日本。

他去拜访《典藏台湾棒球史──嘉农棒球》一书作者──嘉农校友会总会长蔡武璋,「当时《海角七号》还没拍出来,我根本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但在他的感染下,我相信我们的故事可以被拍成电影,让国人重新认识嘉农光荣的那一段历史。」辛苦搜集嘉农资料十多年的蔡武璋说,当年念嘉农的人都知道这段故事,但外界却毫无所悉,他不甘历史被埋没,常趁着嘉农日本校友会聚会之便,走访当年校友,写成了这段棒球历史。

蔡武璋的办公室里,满满都是他搜集的资料,他骄傲的穿着KANO棒球服应付各方采访,他十分开心电影上映引发热潮,但其实他等这一刻等了9年!原来,魏德圣忙着拍他前两部电影,直到《赛德克.巴莱》完成后,魏德圣才回头编写这段棒球故事,而且交由从未拍过电影的马志翔导演,让人跌破眼镜

蔡武璋引介了当时还在世的苏正生(当年嘉农的二棒外野手),那时苏老先生告诉魏德圣,当年嘉农棒球队的训练,完全没有族群的问题,大家一心只想为台湾取得棒球上的荣誉,这更感动了魏德圣,坚定他要拍成电影的梦想。

魏德圣原本想要在拍完前一部大片之后,拍一部「小片」喘口气,没想到被《赛德克.巴莱》锻炼出来的团队,到了这部棒球电影却一样对「真实细节」龟毛,也把原先只打算花1亿多、2亿元的预算,拉升到3亿3000万元。(本文节录自446期财讯双周刊

【更多精采内容详见《财讯双周刊》446期;订阅财讯双周刊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