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讯/最懂自驾车的台湾人詹景尧:自驾车不会跳跃式的成长
文/郭庭昱
以Alphabet(谷歌母公司)为首的科技巨头,以及各大传统车厂纷纷投入自驾车技术。其实,来自台大机械系、取得柏克莱大学博士的詹景尧,30多年来都坚守岗位研究自驾车技术,看尽产业和技术的兴衰循环。他目前担任柏克莱DeepDrive人工智慧自动系统研究中心主任,这里是自驾车技术的研究重镇。
矽谷一直走在网通技术的最前端,柏克莱又是全美人工智慧排名前3的大学。詹景尧的学术生涯可以说是自驾车技术的发展史,对于技术发展、企业竞争力有第一手的观察。詹教授目前参与交大人工智能计划的自动驾驶部分。以下为《财讯》专访詹景尧的问答内容。
问:30多年前你为什么选择研究自驾车?回溯技术发展的历程,有哪些观点可以分享?
答:我在柏克莱拿到博士后,在美国工业界工作几年,回到柏克莱做先进研究。1995年美国政府推动车辆自动化,学术界、工业界都有参与,我们当时就做到8辆轿车排成一直行,行驶在高速公路,只有第一辆有司机,后面都不需要司机,跟着前进。
当时是以车辆全自动行驶作为诉求,但科技距离商业化太遥远,几年后政府不再资助,研究的方向就转向比较短期可以实现的技术。10几年前美国国防部先进技术中心举办了自驾车挑战赛,把风潮带起来,钟摆又摆回来,那时,谷歌(编按:此处指母公司Alphabet,以下同)找来卡内基美隆大学,成立Waymo全力投入,也带动汽车、科技业全力投入。
研究自驾车技术这么多年,我有几个观察,首先是钟摆效应,我们在20几年前已经做到level 4的技术,证明技术可行性,但是无法「落地」,一般消费者无法接受。政府说要把时间拉近一点,我们的研究回到level 1,等谷歌加入推动后,再朝level 4前进。科技发展也有钟摆效应,一段时间过了,钟摆摆过头荡回来,等时机成熟又往前推进。
其次是大企业扮演的角色。当某项技术出来,实验室证明可行后,还要等到像谷歌这样的企业进来,投入金钱资源,把技术商业化,做到一个程度后,故事才会成形。此时,汽车业、科技业、创投都会进来,企业经营者的企图心是很大的动能。
最后,在推动无人驾驶车的过程中,又出现优步(UBER)、滴滴这样的公司,推动大家共乘、共享的观念,也有帮忙。目前这些公司还在赔钱,因为司机的成本占收入的7~8成,如果只经营网路行销,赚不到钱。企业还要去想如何降低成本,也催生了无人车。简单讲,过去10年共享车的趋势,也推动了自驾车、无人车的风潮。…(本文节自财讯593期,详全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