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被动回归避险
(图/本报系资料照片)
在蔡总统今年国庆演说中,学者普遍认为其未再提及台美关系,也避免刺激中国大陆,同时也对北京递出橄榄枝,释出可以对话并求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这论调很明显指出,现阶段台湾的外交与两岸策略,从原先「硬抗衡」中国大陆,「被动」转往较为温和也富有弹性的避险策略。而这个转变透露了几项重要讯息。
首先,面对美国一连串惠台友台的法令与国际挺台活动,蔡政府认为情势对台大好,遂想趁势将台美关系推向更进一步的建交。然而,蔡政府早就清楚,美国到底愿不愿意建交,台海发生战争华盛顿会不会来救援,答案都是模糊且不确定的。虽然想用进口美猪美牛来做经贸扈从的最后一搏,但从外交部长吴钊燮近期的言论可以看出,台湾还是被迫回到「战略退缩」的态势。
其次,先前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的「新铁幕」演说,或是最近的「亚洲北约」倡议,似乎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强烈支持。原因不外乎现阶段世界各国对利用「意识形态」分化世界体系的冷战关系没有多大兴趣。冷战结束后,国际间并没有两大阵营相互对抗的局面,这也有助于各国采用务实弹性的避险策略。而中国大陆长期以来在对外关系上则是采取「不结盟」精神,并试图透过「伙伴关系」来形塑其外交政策。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米尔斯海默就曾指出,国家得以采用避险,通常是在大国容忍的情形之下。一旦大国要求选边,小国便失去两边同时讨好的不选边政策。以目前的情势,美中两强要求其他国家必须选边的态度并不是太过明显。就算川普为了赢得美国大选不断打反中牌,进而抛出「亚洲北约」之说,国际社会也对其兴趣缺缺。
简言之,当国际体系缺乏冷战因素,而各国对在美中之间选边站也兴趣缺缺的同时,避险遂有了市场。但我们要问的是,蔡政府是否心甘情愿地回归避险,还是因为大环境与美国「战略模糊」而被动采用避险,我想后者应该还是主因。而这样被动回归避险是否为蔡政府所期待的?还是期待未来新任美国总统的加持,而能再次回到「硬抗衡」中国大陆的道路?
然而,无论是主动或被动的采用避险,国际社会的环境与结构因素,是国家领导人与决策者必须面对与克服的先决要件。台湾人民与政府不能一厢情愿地押注美国单方面的作为,而忽略最根本的关键。
(作者为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