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诚/氢气车异军突起 可以和石油说拜拜了吗?

▲蔡英文高雄参加「氢能城市论坛」。(图/翻拍自蔡英文脸书

文/陈立诚

近日媒体上「氢气车」忽然又大出风头,媒体无独有偶的都将氢气车与电动车挂钩,这也是许多人的误解。实际上氢气车与目前市面上的电动车完全是两码子事,两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科技,相互竞争,说不上所谓「黑翻红」拉抬效果,更说不上是「电动车大革命」。

许多人搞不清楚氢气车和电动车完全不同,是因为两者都用「电池」提供电力驱动车辆,但此电池非彼电池。电动车的电池基本上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两种,两者都可以直接经电力插座充电。氢气车使用的是燃料电池(Fuel cell),燃料电池可不能经由电力插座充电,燃料电池要充的是「氢气」,所以一般电动车(不论是油电混烧或是否可由外部充电)和氢气车完全是两码子事。

氢气车之所以引起世人这么大的兴趣并寄以厚望的原因在于,氢气车以「氢」而不是以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为动力,不愁化石燃料会用尽的威胁。另一方面氢气车在行驶时不会排放二氧化碳,也同时解决了交通碳排,全球暖化问题

个人十分担忧的是一般民众,政治人物能源知识都极为薄弱。往往听到一个能源新名词,就以为解决了能源问题。听到了氢气车,就以为人类不但可以摆脱化石燃料等「传统能源」,也一并解决了全球暖化问题。

▲蔡英文参观现场展示的日系氢能汽机车。(图/翻拍自蔡英文脸书)

►►►掌握最新观点,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个人在「能源与气候的迷思」一书中有一节专门讨论「氢能源」,但该书读者毕竟有限,在此将氢气车/氢能源面临的重大问题简单列举:

1.氢的制造:不像煤碳、石油、天然气、铀矿,世界上是没有「氢矿」的,氢气是种工业产品,要经由工业手段制造,这就有三个问题:a. 制造过程耗能多少?产出的能量是否大于消耗的能量?b. 制造过程排多少碳?对减碳效益如何?c. 成本是否符合经济效益

2. 如何在车辆上装设「氢气储槽」有以下3问题:a. 气态储氢要700大气压安全性如何?b. 液态储氢要将氢冷冻到-235oC,极为耗能。储槽材料也有成本及技术问题。c. 以固态储氢要额外载运极重的金属,难免降低行车效率

3. 加氢站有三大问题a. 在大型中央工厂制氢再由卡车管线运送到加氢站有氢能量密度太低及管线材料问题。b. 在加氢站直接制氢有如在街头巷尾设立许多化工厂,成本极高,氢的纯度也有问题。c. 有够多氢气车才值得设加氢站,但加氢站不够多,又无人愿意买氢气车,陷入鸡生蛋蛋生鸡困境

以上所举问题因篇幅有限,无法一一解说,但在「能源与气候的迷思」中,都有所讨论,有兴趣读者可自行参阅。

燃料电池发明了近200年(1838年发明),并不是什么新科技,有太多能源专家对「氢经济」及「氢气车」都不看好,因为与一般「电动车」相较,要克服的困难实在太多。氢气车即使克服以上诸多困难发展成功,大量生产至少也是一的世代以后的事,读者们不要轻易被媒体误导

作者陈立诚,中国工程师学会环境与能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文刊载于「台湾能源」脸书,已获同意刊载,以上言论不代表公司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