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念初》林昶佐呛柯的逆袭!

陈念初林昶佐呛柯的逆袭!(爱传媒提供)

【爱传媒陈念初专栏】林昶佐Freddy Lim在台北市环南市场爆发41人确诊事件后,在一场媒体记者会中,对柯文哲市长的防疫作为表达不满之意,但他却没想他的发言,却遭到当地自治会长的反呛,林昶佐当场难堪面对,事后对外道歉。

其实,林昶佐的政治难堪,再度应证了一件事,政治人物不要「挑赢的说」,因为,社会意见流已经充满「呛」文化。政治人物喜欢挑赢的话说,已经是常态文化,蔡英文总统如此,陈时中及苏贞昌不也是如此。

蔡总统数次对疫情谈话,都是针对外界质疑国产疫苗及疫苗进度及民间捐赠卡关事澄清,另外,美日捐赠疫苗及TIFA会谈召开等利多的事,她都特别召开记者会说明,蔡总统的记者会很少谈政府决策错误或疫苗购买延宕后的战略性布局,过去政府保守购买疫苗造成人民恐慌的政治责任,人民看不出来,谁会出来承担?

苏贞昌与陈时中到现在为止,都把疫苗不足问题,以产地疫苗货源不足当成理由,没有谁负起政治责任。在野党罗智强等,「挑输的酸」,与「挑赢的说」,恐也是一样的逻辑

罗智强的呛,几乎每天一则,常拿马英九与蔡英文施政做比较,他是马英九执政的政治幕僚马英久与蔡英文最该比的,也是人民最想要的,就是视民如己这项,这个比较,两人的评价恐都不是太高。

罗智强乞丐说引起论战,我很好奇他任马英九幕僚时,他有这么呛吗?

美日捐赠乞丐说之呛,看似骂了民进党政府,其实却骂到了很多台湾人民,因为是我们人民缺疫苗施打,美日的救援疫苗,是打在祈求疫苗的人民身上

媒体人周玉蔻网红馆长等,「挑赢的呛」,不也是一样的论述逻辑。在自己场域呛,在自己的频道挑战,充满情绪字眼,只是一种说法,难道就是真实?放到公众舆论领域里被检视,能被多数人通关吗?

美国文化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1985年曾提出「娱乐至死」一说,公众话语都以娱乐形式呈现时,变成一种文化精神,这种表象与激情的娱乐,连新闻媒体都沦陷,这是一种世代悲哀。

台湾独特的媒体生态学,让偏锋的呛文化走进人民生活里,却没有中道力量能够介入与扭转。

媒体人周玉寇数度提及掌握某些媒体高层或人士的秘密事,对媒体人而言,这是八卦议题,主流媒体不愿说的事,难道她已经完全毫不顾忌了吗?

情绪勒索这件事,是现代人最不乐意见到的人与人关系,即使是父母,都已经被教育,更何况是媒体人。

林昶佐的政治难堪,在于呛他的对象是来自在地民间的自治会长,农委会主委陈吉仲缓颊也没用,这是媒体前的劲爆,是意外发生的新闻插曲

林昶佐被呛事件,应该给公众人物一个警示,公众人物都很聪明,知道如何善用舆论风向,找到议题发挥,但会输的不会承认,只挑会赢的说,但总会踢到铁板,难堪下台阶

林昶佐是民意代表,话语惯性模式就像质询内容,但这个媒体现场不是立法院,而是一个环南市场解决疫情的记者会,显然触怒了在地人。现在的政务官与民意代表之间交锋,也常常发生台上只说三分话,挡得住就要俐齿伶牙,能言巧辩。

早期政治人物并不是如此,面对民意的事脸皮很薄,因此,下台变成家常便饭,政党最终仍会彻底面对与检讨民意所需,而今主动负责下台这件事,我们已经难见到了。

政治社群团体战时代,有侧翼粉丝帮忙,谁赢谁输?没呛到最后,永远不知答案。 不管是国民党或民进党,过去都有好的政治人物,让人民感受从政者身上的热情,或许他们不会说赢的话,但都愿意检讨会输的事。

现在政治人物,以口才便给为要,却少了内敛谦虚的特质。看看台湾许多公众人物,主持的节目或评论员都以呛为名为利器,会呛才会红,呛是王道,这恐是多元社会里有点反智的文化。

再次解构这次林昶佐被呛事件,第一、这是媒体现场擦枪走火,政治人物抓到时机发言呛柯,但阴沟里翻船,话语有点像质询,被民间人士反呛的事件。

第二、公众人物「挑赢的说」、「挑呛的讲」,应该检讨了,多元论述的时代,文本多义,议题操作过头了,反伤了自己。

环南市场自治会长林胜东因疫情急了脱口反呛林昶佐,这个场景被媒体放大,对政治人物是个教训,对声援林昶佐的人是个战场,一场口水战又起,呛柯议题继续发烧,柯文哲也一定不手软继续反呛,而这就是台湾的呛文化,背后与选举及政治利益有密切关联。

政治与媒体很像,共生又监督,政治爱呛,媒体可能也习惯呛新闻,因为这是新闻来源之一,呛没完没了,对疫情真有助益吗?

「呛」字放大省思

呛,不是言论自由,不是民粹文化,公众人物不要带头呛,不要以呛为名,民间也不要跟着学,省思呛文化,是否因此扭曲了主流民意。

作者为微笑影室室长

照片来源:作者部落格截图。

●经授权刊载,更多文章见作者部落格。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