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浪人」挑战赛 年轻人发动的336小时温柔革命

城市浪人蓝底白字的LOGO是由张希慈亲自设计。(图/城市浪人提供)

记者严云岑/采访报导

今年3月太阳学运期间,在PTT八卦充盈着太阳花女王刘乔安的各种资讯时,一篇PO文夹杂在其中,显得既单薄又独特,文章的标题是这样的:[问卦]有没有城市浪人的八卦?

虽然这篇PO文至今已不复在,却因为当时的惊鸿一瞥,让我决定于2014年结束前,实地拜访这个在年轻学子间激起风潮团体,并且探究到底是何种原因,能让这位90后的台大毕业生放弃投入就业市场,在「无薪」的前提下,花了2年时间带领团队持续推动「公益挑战赛」活动,并将这股「城市浪人」的风潮吹出校园,扩展到海外。

「我们的主旨是这样的:30项挑战任务、3倍勇气与承诺、1个月挑战时限、一辈子人生改变。」有着一对大眼睛,穿着黑底白点外套长发女孩口齿清晰地说出了城市浪人的宗旨。

她叫张希慈,现年23岁的她是城市浪人的创办人,今年8月刚从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毕业。脸上脂粉未施的她看起来些许疲惫,但两眼仍透露出闪烁的光芒,不久前,她才在一场摩托车事故中摔断锁骨,尽管伤势尚未痊愈,她已回到校园,与团队伙伴讨论起下一个行程

▼城市浪人创办人张希慈(左)与核心团队成员黄韦嘉一同讨论接下来的行程。(图/记者严云岑摄)

一般人初次听闻「城市浪人」这个名字,脑中可能会把它与乐团或某种校园团体画上等号。其实这么说也不完全错误,但城市浪人除了「团体」外,还多了一项很重要的关键──挑战赛。

城市浪人的挑战赛的SOP比较类似一般的闯关游戏,参赛者会先拿到一份总数30项的任务清单,以每队3人为单位,利用2个礼拜(共计336小时)的时间进行挑战,并以照片或文字呈现任务完成的情况,在任务期限截止后,再由主办单位审核,并依完成度颁发证书奖品

「大部分的团队都能完成10到15项任务,但每一届都有3至5队能完成全部的挑战。」张希慈表示,之所以会制订「赛事」,是希望以「创新」的方式,带动大众关心「无聊」的社会议题,并在在脱离舒适圈的前提下,激发出青少年责任感,在体会社会的探索与变革后,重新定位自己在社会的地位与价值,最后经由自我内化,达到助人与成长等目的。

30项挑战任务会因年或因地而有所不同,但创办团队会选3%参赛者反应最好的项目订为「经典项目」,无论时地如何更改,这些带有核心价值的经典项目都不应被抹去。

「街头Free hug、采访自己的祖父母与找5个好友去捐血等,都是挑战赛中的热门项目。」张希慈表示,「因为这些项目与移动太远的古道探索相比,成本较低,参赛者也比较有时间与意愿去完成。」

▼在多项挑战赛中,Free Hug一直是颇受参赛者欢迎的项目。(图/城市浪人提供)

目前城市浪人的参赛者主要分布在18至25岁的大学生,其中以19、20岁学子占了多数。「城市浪人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一个可以挑战自我,还可以透过这个活动,认识更多的人。」核心团队成员黄韦嘉表示,许多参赛者在结束后仍有持续连系,而且还会自己创建社团分享近况,「虽然比赛结束了,但城市浪人的理念却早已在各地深根发芽。」

「我们的工作并非创业,但又不太像公益团体。」城是浪人目前并无收入,但预计在2015年登记为社团法人,有整整2年的时间,成员都是「无薪」在为这项赛事付出。「我们无薪却有心!」黄韦嘉开玩笑道。他说目前办活动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参赛者的报名费,扣除奖品及文宣外,团队会拨出10%用于后续经营及后台运作,让整套赛事系统更为完善,也为未来走出台湾铺路

目前城市浪人除了在台湾各地举办外,还将触角延伸到香港,此外,团队也接获了来自大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马来西亚大学的洽谈,希望能将城市浪人的赛事系统引进当地,虽然目前尚未成行,但目前张希慈已对此订出了详尽的计划,「大概在明年,就能在北京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比赛了。」

▼2014秋季台湾大学城市浪人开幕式参赛者活动剪影。(图/城市浪人提供)

光是11月至12月间全台就有台大、政大、中正屏东台南、诸罗山等6场城市浪人的活动正在进行。如果当你们走在路上,遇到年轻人举着「Free Hug」的牌子,或者在河滨公园骑车时,遇到年轻人前来邀你们一同跳舞时请不要惊慌。因为他们都是一群愿意走出舒适圈、勇于挑战的年轻学子,请给他们一个机会执行任务,好让他们从每一次的挑战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