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新增融资难、转型挑战大,专家支招

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城市投融资平台公司(下称"城投")转型正在提速。不过城投市场化、产业化转型依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5月31日,在财达证券等举办的城投平台市场化转型下的契机与挑战研讨会上,财达证券副总经理胡恒松称,当前城投市场化转型是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关键。目前城投新增融资比较困难,在这方面应增加透明性,注重可持续性和可预期性。

"至少在今明两年,全国范围的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仍将持续开展,城投债融资政策整体上仍会偏紧,传统城投企业新增融资受限持续,而积极寻求转型的城投企业将会获得市场的更多认可,面临的融资环境也将更加宽松。"大公国际副总裁张秦牛在会上称。

自去年中央加大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以来,作为隐性债务主体的城投公司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在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大背景下,城投公司新增融资受限。

大公国际公用一部副总经理韩熙良在会上介绍,2023年8月份以来,城投债净融资不断下降,11月和12月净融资额连续为负,今年一季度净融资也出现负增长。"融资环境收紧对城投债发行影响很大,城投企业流动性承压。"

而为了获得新增融资寻求发展,满足相关监管要求,城投向市场化、产业化转型更加迫切,比如一些城投公司在募资中声明为"市场化经营主体",有的则更名为产业类国企等。

财达证券债券融资部董事总经理罗强在会上表示,最近发现部分城投公司因为缺钱,想通过做非标来融资,而这在以前由于成本高不愿做,但实际上现在也做不了,因为当地额度受限。新增融资难也倒逼城投公司转型。

不过城投转型并不新鲜,已经持续多年,但效果似乎不及市场预期。

张秦牛称,目前城投转型普遍效果不佳,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也面临造血功能不足、平衡历史包袱和长期发展的矛盾、健全市场化经营能力与配套机制、防范化解风险等诸多问题。

"我们和城投客户交流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在如何盘活经营性资产、创造持续的现金流、实现自负盈亏等方面有着不少困扰,也依然存在依赖政府补助的传统痛点。城投企业还是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经营能力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确业务定位,将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自身条件相结合,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化经营模式。"张秦牛称。

韩熙良表示,当前城投转型有两大类型,一种是以融资为导向的转型,关注是否满足监管政策(如"335指标")要求,重视短期效果,既能"借新还旧",也能新增融资,确保"不断粮"。另一类以发展为导向的转型,关注是否切实提高企业经营能力,真正做到市场化、产业化转型。两种都没错,兼具为上。

他认为,基建投资仍是未来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城投企业将继续在地方基建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业务重心有所变化。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和人口总量的下降,城市基建主要目标已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相并重。"三大工程"建设以及收购库存房产将为城投企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韩熙良称,城投转型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推动转型。转型规划要服务于当地发展规划。转型往往涉及整合,但要确保"真"整合,不能仅仅是"报表"整合。

罗强在总结当前城投转型方向时称,目前部分城投收购经营性业务,最直接是收购上市公司,这是比较快捷的路线,尤其是收购那些跟当地资源等能够匹配上的上市公司。在数据资产入表下,还有的城投做资产数据新兴业务,这里涉及数据授权、评估等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在上述会上表示,未来城投转型为公共企业后,企业开展市场化融资,切断其和地方政府资信的关系。地方政府对地方公共企业的债务不承担法律上的责任,同时,防止"第二财政"现象。规范公共企业承担政策性业务的条件,地方政府对企业生命周期最后阶段的债务承担责任。

城投转型背后亟待政府投融资模式转型。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吴亚平在会上称,投融资模式转型是公共领域重塑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必由之路,要从高度依赖地方政府信用的投融资模式转向政府信用+项目/企业信用双轮驱动。

他建议,科学合理确定地方政府投资边界范围,不缺位更不越位。适度加大中央政府投资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力度,为地方政府投资"减负"。应贯彻落实一揽子化债要求,从源头上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推进市场导向的投融资模式,鼓励支持民间投资。完整准确把握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要求,更好发挥企业主体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