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轰炸「珍贵影像」曝光! 美国空军:好奇心杀死台湾人

▲丰原庙东夜市遭到美军为首的盟军空袭轰炸照片。(图/《台湾大空袭》张维斌、甘记豪合著,前卫出版社提供,下同。)

文/《台湾大空袭》张维斌、甘记豪合著,前卫出版社提供。

本书所记载的空袭,是美国为首的同盟国飞机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对日本统治下的台湾与澎湖发动的空中攻击行动。除了由轰炸机群或挂载炸弹战斗机所执行的轰炸(Bombing)任务之外,各型飞机在扫荡(Sweep)、打击(Strike)、目标区空中战斗巡逻(Target Combat AirPatrol)、夜间骚扰(Heckling)、布雷(Mine-laying)、武装气象观测(ArmedWeather Reconnaissance)、武装侦巡(Armed Search and Reconnaissance)等任务中攻击台澎地区陆上目标与港口船只的行动,皆属于本书涵盖的范围。

本书的记述方式从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14th Air Force)于1943(昭和18)年11月25日首次轰炸新竹飞行场开始,到1944(昭和19)年8月底为止,美军对台湾的空袭相当零星。1944年10月间,美国海军第38特遣舰队(Task Force38)虽然出动大批舰载机密集攻击台湾各地,第20航空队(20th Air Force)的B-29 轰炸机也配合实施轰炸,但是在10 月17日之后,美军的对台空袭行动又再度停顿。

不过从1945(昭和20)年1月3日第38特遣舰队再度以舰载机大举攻击台湾开始,美军飞机就几乎天天空袭台湾。其间第5航空队(5th AirForce)从1月中旬开始逐步成为空袭台湾的主力,另有美国海军的陆基型飞机在经常性的武装侦巡任务中,对沿途发现的目标发动攻击。第5航空队在7月下旬从菲律宾移防到冲绳,因此暂停空袭台湾。

第13 航空队(13th Air Force)于8月初接手空袭任务,直到日本在8月15 日宣布投降为止。本书对1945年1月到战争结束的7个多月期间是以逐日记载的方式编写,对于没有任何空袭行动的日期也尽量交代其原委,以完整呈现美军在战争后期空袭台湾的脉络。

▲澎湖马公也遭到空袭轰炸。

比较不为人所知的是,当时空袭台湾的飞机不限于美军,澳洲皇家空军、英国皇家海军的飞机都曾零星的参与,编入第5航空队的墨西哥空军战斗机中队亦曾出动飞机到台湾执行任务。因此本书也取得澳洲、英国的相关战争档案,还原这一页鲜为人知的历史。

以往有关台湾空袭的记载或回忆,甚少提及在夜间进行的部分。

事实上,第5航空队是以夜间骚扰轰炸展开空袭台湾的序幕,即使后来都集中在日间攻击台湾,夜间轰炸任务依然持续进行。甚至在日间空袭受天候影响而取消的当天夜里,执行夜间骚扰轰炸的飞机有时仍会出动,让日军与台湾民众整夜不得安眠。台湾总督府统计各地空袭受灾状况的《台湾空袭状况集计》,在昭和20 年1月及2月尚有昼、夜分开记载的空袭统计,从3月起即无夜间空袭的记录。本书等于补足了这方面的缺漏。

▲米机袭来封面。

美军飞机在执行空袭任务中拍摄的照片,也是构成本书的重要元素。美军拍摄这些照片的本意,主要是用以评估空袭对目标所造成的损坏状况,其次是搜集新的情报。不过从史料的角度来看,这些照片却意外的为台湾保留了当时的影像。为了配合本书编写的体例,书中所有照片均有明确的拍摄日期,以便与文字叙述直接对照。对于部分在低空拍摄的照片,则特别考证出照片上景物的确实位置,并透过现今的地标作为说明的参考,让读者能穿越古今,与台湾空袭发生的时空建立更深的连结。

关于执行空袭任务的部队单位,本书尽可能详述到中队(Squadron)的层级。不过因为美国海军航空母舰上各型舰载机中队的番号皆与所属的舰载机大队相同,为避免文字过于冗长累赘,本书均以舰载机大队为代表,读者可从机型直接判别参与的中队。美国陆军航空队轰炸机部队按其配备之轰炸机型大小,有极重型(Very Heavy)、重型(Heavy)、中型(Medium)、轻型(Light)等编制之分,本书为求简明也将这些编制用语自部队名称中略去,读者同样可从执行任务的机种判别。

除非另有注明,书中所述的时间均以相关美军档案普遍使用的军用时区I(Item)为准,相当于日本标准时间,比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快9小时。尽管各作战部队的任务报告及单位月报是本书的主要参考资料来源,但因数量庞大,本书并未按照学术规格将这些文件一一列举在最末的参考文献中,以免徒增篇幅却无效益。有心的读者仍可利用本书写作的体例找出单位番号与任务日期,再循相关管道取得任务报告或月报。本书最后所列之参考资料仅有汇整式体裁的档案文件,及相关的专书、论文、网站,其中几个网站是研究太平洋战争的宝库,非常值得深入探索。

▲彰化孔庙。

美军在空袭台湾前通常会事先规划当次任务预定要攻击的主要目标(Primary Target),但由于任务中可能受到天候、故障、敌军反击等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攻击主要目标,所以往往还会指定第二顺位的次要目标(Secondary Target),有时候甚至连第三顺位或第四顺位目标都会事先规划好。部分任务仅指定主要目标,并未规划第二顺位及其后的预备目标,而是由执行任务的机员伺机选择攻击所谓的机会目标(Target ofOpportunity)。特别的是,有少数台湾空袭任务的目的就是攻击机会目标,所以连主要目标都没有指定。在1944 年10月之前,第14 航空队对台湾的零星空袭以骚扰的性质居多,目标以飞行场与港口为主,但是对日军造成的损害不大。

第38特遣舰队在1944年10月及1945年1月两度以舰载机大举攻台,目的在阻断日军从台湾增援菲律宾,因此以飞行场、飞机、港口、船舶为主要攻击目标。不过由于台湾在1月间的天气不佳,所以常见改炸机会目标,甚至取消任务返航的情况。第20航空队的B-29 在这两段期间的对台轰炸任务跟第38特遣舰队的目的相同,主要也是轰炸飞行场与港口。虽然B-29 经常在耆老的回忆口述中出现,事实上B-29用于轰炸台湾的时期非常短暂,次数也不多,但可能是因为投弹量大、破坏力惊人,而让长辈们印象深刻。

▲▼台湾屏东潮州遭轰炸时,下方有2人好奇探望美国飞机被击毙,美军标题写着「好奇心杀了猫或台湾人」。

第5航空队负责空袭台湾的期间长达6个多月,出动的飞机最多、投弹量最大。所以第5 航空队在战争结束后,对于在台湾地区出击的飞机机型与架次、投下的炸弹型式与数量,根据空袭目标的类型按月作了非常详尽的统计分析。

飞行场在前面4个月内都是第5 航空队最主要的空袭目标,不论是以出击的飞机架次或以投下的炸弹吨位统计都是最高。这是因为美军计划于4月1日登陆冲绳,必须在登陆行动前先摧毁日后可能用来增援的日机和出动的基地。待登陆作战发起后,又因日军自杀飞机屡次攻击美军舰队,所以再加强轰炸可能部署这些飞机的台湾飞行场。

美军在初期多以通用(General Purpose)炸弹轰炸飞行场,目的在摧毁棚厂与维修设施。但这些设施很快就遭破坏殆尽,所以后来破片杀伤弹(Fragmentation Bomb)成为最普遍用来对付飞行场的弹药,透过密集的弹幕提高击中日军于周围藏匿之飞机的机率。

房屋建筑在1945 年3 月跃升为仅次于飞行场的主要空袭目标,到5月和6 月更成为第5 航空队出动飞机架次最多、投弹吨位最高的空袭对象。美军轰炸一般房屋建筑的目的除了摧毁深入各地的小型军事工业目标,同时借此削弱台湾从事生产的人力,并瓦解民众的信心与意志。因为当时台湾有许多房屋为木造,第5 航空队在台湾所投下的烧夷弹(Incendiary Bomb)与汽油弹(Napalm Bomb)中,有半数以上用于轰炸房屋建筑。但如以绝对数量来计算,用于轰炸房屋建筑的弹种仍以通用炸弹为最多。

▲嘉义蒜头糖厂。

以第5 航空队出动的飞机架次或投弹吨位来论,台湾的工业生产设施是仅次于飞行场和房屋建筑的第三位。美国海军舰载机于1944年10 月间即曾轰炸工业设施,但仅限于规模较大者。在各种工业生产设施中,制糖所由于可利用制程的副产品糖蜜生产酒精,作为燃料之用,因此制糖所及其附属的酒精工场遂成为第5 航空队负责空袭台湾期间持续轰炸的工业目标,并发展出独特的B-25 双机打击战术。以数量而言,用于轰炸工业生产设施的弹药主要为通用炸弹及伞降破坏弹(Parachute Demolition Bomb,或Parademo)两种。

第5 航空队对港口设施的攻击强度仅略低于工业生产设施。第38特遣舰队在1945 年1 月攻击台湾的行动中,多次联合数艘航舰的舰载机密集轰炸高雄港基隆港则因北部的天候持续不佳而幸免。第5 航空队开始空袭台湾之初,仍不时以高雄港为轰炸目标。而由于高雄港位于美军轰炸机返回菲律宾的必经之路,因故障而提前折返或完成任务后仍有炸弹卡在弹架上的轰炸机,经常在返航途中在此投下炸弹。估计在4 月下旬左右,高雄港已失去大部分的船运功能。及至6月中旬,美军研判基隆港已取代高雄港的运输功能,因此连续数日猛烈轰炸基隆港。用于轰炸港口设施的弹药中,以通用炸弹的数量最多。

第5 航空队在台湾的其他空袭目标包括铁路运输、防空阵地、炼油设施、补给设施等,但是攻击的强度在整体上不如其他类型的目标。在第5 航空队用于空袭台湾的各型飞机中,不管以出动的架次或投弹的总重来统计,B-24 重型轰炸机都名列第一。在台湾战场上,B-24主要是从高空轰炸大面积的目标,例如港口、飞行场、城市等。由于少数的B-24 上加装了H2X雷达,所以B-24 也负责执行夜间骚扰轰炸。

B-25 中型轰炸机出动空袭台湾的架次仅次于B-24,主要任务是在超低空城镇的房屋建筑、工业生产设施、飞行场的飞机掩体、铁路运输设施进行轰炸及扫射。不过因为B-25 的载弹量较小,所以对台湾投下炸弹的总重还不如只短暂出现在台湾战场的B-29。

战斗机除了为轰炸机护航和执行扫荡任务,有时也会挂载炸弹轰炸地面目标。如果与后期才加入台湾战场的P-61 夜间战斗机合并计算,这些战斗机执行轰炸任务的架次略少于B-25,主要轰炸的目标是房屋建筑与飞行场。不过由于战斗机的载弹量很小,所以投弹的总重量不到B-25 的三分之一。

第5 航空队在台湾还使用过A-20 轻型轰炸攻击机,负责在超低空轰炸与扫射独立的工业设施。A-20 的后续机种A-26 在战争结束前也加入台湾战场,但出击次数极少。

▲高雄-屏东阿缑制糖所。

值得注意的是,第5 航空队在后期已经取得完全空优之后,也利用台湾作为测试新武器的场所。当时最新锐的B-32 极重型轰炸机,即利用台湾进行大部分的实战测试。造成罗东地区死伤最惨重的一次空袭,就是B-32 实战测试的最后一次任务。由于B-32 的载弹量可媲美B-29,在台湾出动的架次虽然不到A-20 的十分之一,投下的炸弹吨位却直逼A-20。第13 航空队的B-24 在8 月初接下空袭台湾的任务后,飞行场再度成为主要轰炸的对象。然而在短短两周内,日本即宣告投降。

「躲空袭」是许多经历过太平洋战争的台湾老一辈共同的记忆。以往记述台湾空袭的文字,也大多是基于耆老们的个人回忆。而过去因为不易取得战争史料,依据历史档案写成的台湾空袭书籍非常稀少,从今天来看,这些书籍所呈现的样貌也略嫌破碎、残缺。人的记忆会随着岁月的逝去而日渐模糊,残缺的客观记述则容易有想像的空间。于是我们看到的台湾空袭夹杂着无意与有意的错误,争议开始出现,以讹传讹的情况屡见不鲜。

本书选择从空袭发生当时的战争档案为起点,逐日、逐次的完整呈现空袭任务的细节,也许文字看来会较为冰冷,但应该可以据此建立起大家未来讨论台湾空袭的基础架构。从这个客观架构出发,就比较容易厘清过去因资讯不足而产生的误解,长辈们的个人记忆也可以找到其时空的位置,让台湾空袭呈现出更为正确、丰富的样貌。

举例来说,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及新竹市文化局的官方网站均有,「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竹地区的落弹量排行全台湾第一名」的说明文字(于2015年7月10日浏览的结果)。但根据第5航空队的统计,在新竹市的投弹吨位还不到高雄市的一半。如果再加上第5航空队接手空袭台湾之前第14航空队、第38特遣舰队、第20航空队的投弹量,以及之后的第13航空队投弹量,高雄市的落弹量更远远超过新竹市。其实读者只要从头到尾看完本书,即使不用纸笔作精确的统计,也自然会对前述官方网站上的说法起疑。

▲轰炸锦水徒中所拍摄。

网路上对于美军是否曾经刻意以台湾民众居住的城镇为空袭目标有热烈的讨论。以往对台湾空袭的记载比较属于概括的性质,很难用于厘清这个问题。但如果从每次任务的角度来看,就比较容易解决。当时的科技的确不易做到精确轰炸,炸弹因为投弹时的偏差而落到民众居住的地区确实经常发生。然而美军的任务报告也清楚显示,有些任务就是把城镇的建筑列为主要目标,有时候则是因故无法轰炸列为主要目标的军事或工业设施,而将民屋当作机会目标投下炸弹。

空袭任务出动的机种和挂载的炸弹类型也是重要的线索。如果听到长辈回忆起B-29 空袭台北的往事,或是B-24 低飞下来扫射,我们就可以理解,这其中的错误讯息是因为他们并非军事专家所造成的无心之过。当耆老们提起美军飞机以烧夷弹轰炸麻豆,市场的人逃进旁边的水沟却被流进水沟的烧油烧死,我们也可以透过本书知道这确实曾经发生过。

谨以此书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七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