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作家花3年写一本书 追寻被遗忘的八二三

教授作家王琼玲发表长篇小说新作待宵花──阿禄叔的八二三》,版税将捐赠予八二三砲战烈士遗孀。(图/记者洪菱鞠摄)

记者洪菱鞠/台北报导八二三砲战是台湾史上的重要事件,然而回顾历史,有多少人还记得这场惨烈战役,以及那些保卫家园、壮烈牺牲的烈士们?教授作家王琼玲今年完成的长篇小说新作,就以八二三为故事背景刻划时代下的无情战火有情人物,当故事挖掘得越深时,她对于战争的愚蠢、和平的珍贵、小人物坚忍的生命力有越深的体会,同时也不免感叹,因为这场战争,有不少受害的军人、遗孀,但八二三对于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冰冷陌生数字。 八二三砲战爆发于1958年,共军砲击金门,短短44天的落弹量超过47万发,之后经历20年的「单打双不打」,直到1979年中共和美国建交,才终结这场长期军事对抗。对于八二三,王琼玲原先也是陌生,然而3年前的一次演讲,让她决定将新作《待宵花──阿禄叔的八二三》触角延伸到金门,透过文学小说追寻被遗忘的八二三。王琼玲提到,2015年在台北的一次演讲场合中,有位民众表明自己也是梅山人,当时他说「王教授,妳还要不要写小说?我家有很感人的故事让妳写。」之后他道出了岳父林德禄人生故事,当得知同为嘉义梅山人的「阿禄叔」在八二三砲战中被炸得全盲半聋,加上不忍这段历史被淹没,因此决心展开新作计划,成为《待宵花》写作动机。为了了解八二三砲战,以及阿禄叔当年在梅山接到兵单、远赴金门做充员兵历程,王琼玲不仅搜集、阅读、比对两岸的文献纪录爬梳数千页的史料,她还多次前往金门、厦门进行田野调查,访问参战老兵、八二三烈士遗孀与遗孤、众多耆老两地居民近百人等,前后花费长达3年的时间。她说,有次还透过电话连线,在「阿禄叔」用嘴带路的指引下,找到当年他受伤的阵地,并带回一抔古宁头战地沙土送给他。现年86岁的阿禄叔,在砲战中被炸瞎双眼、震袭一耳,采访过程中,王琼玲曾寻问他还想不想再回金门看看,当时他极为抗拒,然而在2016年八二三纪念日那天,他再次踏上金门的土地,只为了亲自悼念个人,就是当年照顾他、却不幸命丧砲战中的排长。王琼玲回忆道:「那时阿禄叔就静静摸着排长墓碑长达10分钟,我第一次看到一个失去双眼的老人家,这样的泪流满面。」「我想阿禄叔回到金门的心情,应该是既期待,但又怕回忆再次被伤害,任何人经历这种生死交关大事,都太惨痛了。所以阿禄叔要去之前非常挣扎,尤其他老婆最为反对,拒绝去看丈夫受伤的地方,因为太痛了,但阿禄叔最后还是很勇敢的回到战地、到排长的墓地。阿禄叔的女儿后来甚至说,回去金门反而让他的心灵得到很大的疗愈。」王琼玲也强调,《待宵花》虽然是以阿禄叔做为小说的人物原型,但书中内容综合许多真人真事,再加上个人的内在情思,借此反映大时代中的小人物爱恨真情和生活样貌,这是一本文学小说,非个人传记。不过,她认为,阿禄叔即使全盲仍努力不懈,与妻子阿香携手奋战,这股生命力让她联想起金门的代表花「待宵花」,在黄昏时绽放,越到黑夜开得越灿烂芬芳,而这也是书名的由来。